学位专题

目录>
<

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空间视角研究

李金锴
中国农业科学院
引用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相关。自从我国的改革开放起,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获得显著的提高。城镇化通过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迁移、耕地资源的整合与农业科技水平的扩散,对中国的农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城镇化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会产生对农村劳动力、耕地等农业资源的“虹吸效应”可能会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形成“涓滴效应”促进城市中资本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时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农业生产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为理清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本论文基于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定性分析城镇化可能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接下来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04年-2016年期间我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空间角度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和贡献,可以发现农业TFP的增长有效促进我国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同时不同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表现出差异性。通过莫兰指数检验,能够发现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强烈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变强。然后本论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模型估计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城镇化对农业TFP的“U”型曲线关系分别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层面通过检验。这说明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农业TFP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论文采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以及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可以验证我国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U”型曲线关系的研究结论保持不变。此外,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本论文进一步把我国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进行分析,可发现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程度和显著性水平会随着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分布等因素的变化表现出差异性。  根据研究成果,本论文从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打破区域之间的固有行政壁垒、提高农业科研投入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建立耕地动态监管评估机制等角度出发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农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城镇化建设;空间溢出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刘合光

2020

中文

F323

2020-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