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乡村教师培育站的现状、困顿与超越--基于两个培育站的个案研究

许游
江苏大学
引用
乡村教师群体是目前专业发展面临困难最多的教师群体,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施行,乡村教师培育站作为一类新兴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并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视角出发,考量乡村教师培育站运行的现状,发现其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基于乡村教师培育站运行的实践,为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并对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在培育站中的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文化构成特征。丰富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理论,探寻乡村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注意事项。研究采用的方法兼顾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采用多种技术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包括Nvivo11.0、ROST-CM6.0、UCINET和NLPIR四种。在对研究选取的两个乡村教师培育站样本进行了资料收集与分析后,呈现培育站的存在场域、培育站成员个体以及群体的角色、行为,并对现状进行了归类与分析。研究发现,共同体外部影响因素主要通过业务指导、活动经费拨付和专业资源支持三种路径对乡村教师培育站产生影响。培育站的内部文化构成则体现在组织规范、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研习方式等方面。培育站中的成员个体根据角色可以被分为“学员”“导师”两类,按照其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模式又可以被分为“外显-积极”“外显-消极”“内隐-积极”“内隐-消极”等四类。研究表明,外显-积极型学员是共同体中的主流,而内隐-积极型学员的可变性较强,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交往以平等交往为主要特征,呈现主体间性的特点。乡村教师培育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性质定位不清、活动设置不佳、运行时效缺乏评价、共同体内部知识共享存在阻碍以及共同体成员的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存在分歧等主要问题。从完善培育站运行机制和创设优质的共同体生态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导师、学员等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健全培育站准入退出机制、知识共享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培育共同体内部的生态伦理精神、建构个体间交互场;弥合个体愿景和共同愿景的分歧是较为可行的问题解决途径。

乡村教师培育站;专业发展;共同体;运行机制;生态文化环境

江苏大学

硕士

教育学

李晓波

2020

中文

G451.2

2020-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