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腹腔镜下盆内筋膜缺损压力性检测及修复的临床研究

褚东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借助CO2气腹及举宫杯的移动等形成的压力检测盆内筋膜缺损部位的可行性;评价对腹腔镜下压力性检测判断的盆内筋膜缺损部位进行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POP-Q)分度法诊断为盆腔器官脱垂。术前通过Petros整体理论诊断系统中的临床评估途径(图示诊断法-体检确定损伤-模拟操作)判断患者盆底缺损部位。对3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中借助CO2气腹及举宫杯的移动形成的压力,盆内筋膜缺损部位在压力作用下因局部薄弱会形成一明显凹陷,观察凹陷所在部位及大小范围并对凹陷部位进行修复。术后6周、6个月、1年及每半年随访一次。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评价主观疗效,并对手术前、后POP-Q各指示点位置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本研究所取的30例患者,术前根据Petros整体理论临床评估途径判断的盆内筋膜缺损部位与腹腔镜下压力性检测判断的盆内筋膜缺损部位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通过Petros整体理论临床评估途径判断的盆内筋膜缺损部位与腹腔镜下压力性检测判断的缺损部位基本一致,但腹腔镜下压力性检测对盆内筋膜缺损的判断更直观,能精确地判断出缺损的部位以及缺损的大小范围。  2、本研究所取的30例患者,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28.56±31.2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0.79±9.45)ml。术后留置尿管平均时间(4.45±1.68)d,无1例需长期导尿;1例患者出院时残余尿量>100ml,经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及排尿训练后恢复正常,复查彩超无残余尿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29.36±3.36)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61±2.45)d。1例术后出现盆腔感染,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3、本研究所取的30例患者,术后6周、6个月、1年及2年POP-Q各指示点位置(Aa、Ba、C、Ap、Bp)较术前均有明显上升,均基本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阶段TVL较术前变化不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期解剖学治愈率为96.7%(29/30)。  4、本研究所取的30例患者,术后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时间越长患者症状评分越低,末次随访症状评分低于初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下盆内筋膜压力性检测能精确地判断出缺损所在部位及缺损的大小范围;对腹腔镜下压力性检测判断的盆内筋膜缺损部位进行手术修复,手术治疗近期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少。Petros整体理论临床评估途径判断的盆内筋膜缺损部位与腹腔镜下压力性检测判断的缺损部位基本一致。

盆内筋膜缺损部位;压力性检测;组织修复;腹腔镜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妇产科学

刘光海

2016

中文

R711

202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