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

赵辉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中国结直肠癌总的发病率可排在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五位。CRC的发生发展是由多个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由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发生缺陷引起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目前在人类细胞中已克隆到6个错配修复基因即:人MutL蛋白同系物1(Human MutL homologue1,hMLH1)、人MutS蛋白同系物2(Human MutS homologue2,hMSH2)、人MutS蛋白同系物3(Human MutS homologue3,hMSH3)、人MutS蛋白同系物6(Human MutS homologue6,hMSH6)、人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1(Human postmeiotic segregation Increased1,hPMS1)、人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Human postmeiotic segregation Increased2,hPMS2),其中任一基因的突变,都将导致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的缺陷,产生遗传的改变,表现为MSI。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缺失,导致在生物基因组中有着广泛分布的微卫星长度及重复次数出现减少或者增加情况,最终引起遗传不稳定性出现。对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而言,两者之间微卫星长度以及重复数目均有一定差异存在,即DNA在复制过程中若有突变发生会导致出现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国内外已有学者提出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可能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同时提出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较为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为错配修复基因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广泛运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10-03-24至2015-12-24期间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理学确诊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病理资料完整,且经组织学鉴定患者均为腺癌,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及化疗,术后均行FOLFOX化疗。提取这60例患者的病理蜡块,重新制备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人MutL蛋白同系物1(Human MutL homologue1,hMLH1)、人MutS蛋白同系物2(Human MutS homologue2,hMSH2)及人MutS蛋白同系物6(Human MutS homologue6,hMSH6)三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三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判断肿瘤微卫星不稳定状态:hMLH1、hMSH2、hMSH6三个错配修复蛋白2个或以上表达缺失,记录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三个错配修复蛋白中只一个发生表达缺失者,则记录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MSI-L),三个错配修复蛋白均未见表达缺失,则记录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记录这6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均进行至少两次的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住院病历查询,电话随访。随访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存活、有无复发及转移瘤、死亡原因、术后化疗方案。随访时间:结直肠癌术后病理诊断之日起至2016年3月21日、术后复发日期、术后死亡日期、失访日期止。随访期间患者术后疾病的复发、病情进展的死亡属于完全数据;患者中途失访、死于其它疾病、随访截止属于删失数据。  参考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可能与MSI有关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部位、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进行量化赋值。对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χ2检验,分析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表达缺失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微卫星不稳定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对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三者表达缺失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检验;将所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行FOLFOX化疗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采用ENTER方法进入,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术后辅助化疗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得出患者无病生存期的中位生存时间。检验水准α=0.05,即当P<0.05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为53.3%(32/60),h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33.3%(20/60),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43.3%(26/60)。hMLH1/hMSH2表达共同缺失率为26.7%(16/60),hMLH1/hMSH6表达共同缺失率为26.7%(16/60),hMSH2/hMSH6表达共同缺失率为23.3%(14/60),hMLH1/hMSH2/hMSH6表达共同缺失率为18.3%(11/60)。  2.hMLH1表达缺失率与病理类型有关(χ2=5.249,P=0.022),与性别、年龄、部位、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H2表达缺失率与病理类型有关(χ2=4.342,P=0.037),与性别、年龄、部位、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与性别、年龄、部位、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CRC组织中hMLH1、h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呈正相关(r=0.378,P=0.003);hMSH2、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呈正相关(r=0.381,P=0.003);hMLH1、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  4.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MSI-H为40%(24/60),MSI-L为31.7%(19/60),MSS为28.3%(17/60)。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好发于右半结肠(χ2=6.279,P=0.043)、黏液腺癌多见(χ2=6.025,P=0.049)。三组在性别、年龄、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781,P=0.677)、年龄(χ2=2.71,P=0.258)、分期(χ2=1.395,P=0.498)、肿瘤浸润深度(χ2=0.951,P=0.622)、淋巴结转移(χ2=1.395,P=0.498)、分化程度(χ2=0.881,P=0.644)。  5.35例II期结直肠患者中MSI-H及MSS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长于MSI-L患者(χ2=10.751,P=0.005);25例III期结直肠患者中MSI-H及MSI-L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长于MSS患者(χ2=16.663,P=0.000);60例II、III期结直肠患者中MSI-H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长于MSS及MSI-L患者(χ2=7.99,P=0.018)。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P=0.013)、MSI(P=0.018)为结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1.hMLH1、hMSH2、hMSH6可能在CR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CRC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2.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与MSI-L及MSS相比,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且预后相对较好,具体表现为: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好发于右半结肠、黏液腺癌多见;60例Ⅱ、Ⅲ期结直肠患者中MSI-H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长于MSS及MSI-L患者。检测MSI状态对提高结直肠癌治疗水平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临床病理;生存预后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内科学

张钢峰

2016

中文

R735.34

202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