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病理机制研究

张庆富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近几年来,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增加与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患者人数逐渐增加。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小梁和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情况下都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主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老年性和特发性三种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1]。近年来新兴的脊柱微创治疗方法,为OVCFs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OVCFs患者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后却发现邻近椎体上/下一位椎体再骨折(跳跃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此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情况,观察椎体再骨折发生与强化椎体的关系,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病理机制[2-4]。  方法:收购健康成年羊(雌雄各4具,体重50-60kg.平均50kg,均为同一天屠杀),摄X线正侧位片排除先天性畸形、肿瘤/骨折等,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每具标本的骨密度。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体外脱钙模拟椎体骨质疏松,短期制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清除椎体标本两旁的肌肉、软组织以及与胸椎标本相连的肋骨,以第三胸椎至第九胸椎节段椎体(T3-T9)、第十胸椎至第四腰椎节段椎体(T10-L4)各为一组,制备16组实验标本。每组中间一位椎体(T6或L1)造成压缩性骨折,行PKP处理恢复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标本两端椎体固定,采用人工脊柱测试系统(Mini Bionix)和多通道脊柱测试系统,进行标本的屈曲/伸展、轴向载荷、旋转等运动,以及疲劳试验,获得静态和动态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观察两组骨椎体骨折发生率、松质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椎体皮质骨最大von Mises应力、竖脊肌力、椎间盘压力、终板最大von Mises应力以及典型病例的影像来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病理机制。  结果:T10-L4组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松质骨最大von Mises应力和椎体皮质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明显高于T3-T9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保持直立状态,T10-L4组的竖脊肌力会明显高于T3-T9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T10-L4组的椎间盘压力、终板最大von Mises应力与T3-T9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PKP术后椎体再发骨折与强化病椎以及椎体承受的应力变化能力有关,可以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再骨折;强化椎体;病理机制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

张喜善

2017

中文

R683.2

202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