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CT三维重建对椎间孔镜入路的临床指导

吕成伟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骨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可因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而表现出腰痛、坐骨神经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症。目前LDH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而随着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以往处于主流地位的传统开窗手术治疗方式逐步被创伤性相对较小、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的椎间孔镜技术所取代。但椎间孔镜技术又因其操作复杂以及技术难度大等缺点对手术操作医生要求较高。本文通过将获得的CT原始影像资料导入数字化三维医学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对计算机建立其三维立体结构,使其可在三维结构下直观而准确的观察突出椎间盘周围骨性组织,结合MRI影像资料,通过计算相关数值,计算出穿刺导针置入深度以及穿刺方向,为椎间孔镜进针角度方向的调整以及深度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达到降低手术风险及操作难度、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等目的。  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采取自愿随机原则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A、B两组,将A组患者病变节段进行三维立体重建,然后根据影像资料及重建模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程度、位置以及是否合并有神经根变异等进行诊断及分型,通过测量其病变的椎间盘中点与CT三维重建后相应椎体棘突最凸点之间的距离,结合MRI影像图片测量出棘突最凸点至体表的距离,结合预定穿刺点,通过一定运算进而计算出手术工作中导针进针角度及深度,为手术进行提供理论指导。在术中结合C臂透视影像再次进行综合定位,指导手术进行。而B组患者仅进行普通的CT、MRI扫描成像用于诊断、术中指导等。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生操作团队操作,术后均给相同处理及指导,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有无差异,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来验证术前对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对于椎间孔镜技术临床入路有无指导意义。  结果:通过比较A、B两组患者显示,术前对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者较常规单纯行腰椎CT者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上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在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患者术后Macnab评分优良率均在95%以上,且P>0.05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术前通过利用CT及MRI薄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然后经过Mimics软件建立脊柱腰椎相应节段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及准确性,通过模型可对该节段椎管周围骨性结构进行定性观察及定量测量。病变部位三维重建后其解剖学标志清晰,骨性结构及周围相关组织形态逼真,结合MRI影像资料还可了解神经根有无变异,降低因神经根变异而引发的损伤风险,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可信的影像学依据。可为手术中导针置入深度以及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对降低手术风险及操作难度、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操作时间等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重建;椎间孔镜;临床疗效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

王俊勤

2017

中文

R681.53;R815

202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