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隧道位置影像学比较与评价

王祯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目前,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股骨端隧道定位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是残端定位和标准定位,用两种定位方式所获得股骨隧道位置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本研究应用术后X线、CT三维模型对两组股骨隧道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做初步评价,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回顾性统计并分析本院自2015年01月0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者76例,其中有40例患者利用残端定位方式取股骨隧道(设为残端定位组),另外36例患者利用标准定位方式取股骨隧道(设为标准定位组),术后给予复查患肢膝X线和CT,并对CT三维重建及矢状面切除股骨内侧髁,结合Bernard方格法比较两组骨道位置及骨道长度是否存在差别。  结果:残端定位组骨道长度37.12±1.69(34.00-41.00)mm,标准定位组长度41.23±2.40(38.00-42.60)mm,两组股骨骨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Bernard方格法4×4网格中,残端定位组有38例股骨骨道位置落于2b中,1例落于1b中,1例落于2a中;标准定位组35例股骨骨道位置落于1a中,1例落于2a中;在B线和h线上,两组重建股骨隧道止点均有明显差异(P<0.001);在B线和h线上,残端定位组股骨隧道位置与前内侧束(AMB)、后外侧束(PLB)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在B线上,标准定位组骨道位置与AMB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与PLB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h线上,标准定位组骨道位置与前内侧束(AMB)、后外侧束(PLB)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X线正位片上,残端定位组中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的夹角(α)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韧带损伤量表评分系统(IKDC>90分组)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与IKDC<90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标准定位组与IKDC>90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IKDC<90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次研究表明,残端定位与标准定位两种定位方式取得的股骨隧道位置及长度均存在差异;标准定位组骨道位置较残端定位组骨道位置“高”(high)、“深”(deep),隧道长度较长;残端定位组骨道位置相对“低”(low)、“浅”(shallow),隧道长度较短;通过残端定位取得的骨道位置相对接近前交叉韧带原始解剖印迹并且可以初步判断残端定位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更加接近正常膝关节功能。临床上在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在关节镜下能找到断裂前交叉韧带残端时,应该更倾向于采用残端定位股骨隧道。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隧道;残端定位;影像学诊断;评价体系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

贾庆卫

2017

中文

R687.2

202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