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3.0T磁共振对食管癌成像的初步研究

张宪臣
泰山医学院
引用
食管癌是当今世界第三大常见的胃肠道肿瘤[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2]。食管癌目前的检查方法主要有食管X线钡餐、CT(computed tomography)、消化内镜检查及内镜超声等,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由于受到心脏及大血管搏动的影响,在食管的检查上一直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新的检查方法(如呼吸门控、心电门控等)及新的功能成像技术(如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等)的应用,使得MRI在食管癌的诊断、分期及放化疗效果评估上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 DCE-MRI)已用于身体多个系统,尤其是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意义重大,利用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 TIC)的变化,可以较为直观的显示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异[3]。  DWI是目前唯一能够反映活体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的成像方法[4],在实质器官病变的检查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空腔脏器病变中应用较少,且多局限于单指数模型DWI[5],而双指数模型多b值DWI序列,即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MR成像,在食管癌方面的应用还较为少见。  目的:  1.对食管癌患者行DCE-MRI检查,对病变区及正常区绘制TIC曲线,并计算增强因子Fenh、增强斜率Senh及达峰时间TTP,分析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之间的差异。  2.分析食管癌IVIM成像特点及其与正常食管间各参数的差异,并对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定量测量的一致性进行评估。  方法:  1.患者资料: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食管癌患者50例,男性43例,女性7例,年龄45~72岁,中位年龄62.5岁。患者均经胃镜或食管镜活检证实为鳞癌或腺癌。分析测量时将肿瘤部分视为病变组,将距肿瘤5cm[6]以外的区域视为正常组。  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IVIM及DCE-MRI扫描,且未经任何治疗,应用GE影像工作站,观察食管癌的位置、形态,并在显示良好的层面设置感兴趣区,绘制TIC曲线,并计算Fenh、Senh值及TTP值。分别测量各组的IVIM参数(Fast ADC值、Slow ADC值、Standard ADC值及Fraction of ADC值)。  结果:  在DCE-MRI中病变组的曲线以Ⅱ、Ⅲ型为主,Ⅰ型仅见3条;正常组以Ⅰ型曲线为主,Ⅱ、Ⅲ型分别为3条及1条;病变组的Fenh(137.51±36.14)、Senh(37.87±11.61)均大于正常组Fenh(95.39±19.08)、Senh(24.09±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组的TTP小于正常组,说明曲线峰值提前。在IVIM中正常组的 Fast ADC值、Slow ADC值与病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的Fraction ADC值(66±8.12)%与病变组(48.8±8.28)%相比P=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的Standard ADC值(2.61±0.58)×10-3mm2/s与病变组(1.98±0.33)×10-3mm2/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值内及观察者间测量数据ICC均大于0.75,一致性良好,表明IVIM-DWI对食管测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结论:  1.食管癌的TIC曲线类型以Ⅱ、Ⅲ型为主;食管癌组织的Fenh、Senh增大,TTP缩短,证明与正常食管组织相比血液灌注增高。  2.IVIM参数在正常食管组织与食管癌组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对食管癌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且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以后IVIM对食管癌更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管癌;磁共振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李长勤

2016

中文

R735.1;R730.4

202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