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幼儿园泥工活动幼儿创造性表现研究

施又丹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中国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便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为核心目标。根据罗恩菲德的理论,泥工材料可塑性强,比绘画材料更适合创作信心较低的儿童。基于中国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泥工制作对发展幼儿创造性的独特价值和幼儿泥工创造性表现所获关注较少的现状,研究者决定对幼儿园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进行研究。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为主体,教师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为此,研究者决定,通过本次研究不仅要总结出泥工活动中幼儿创造性表现特点,还需分析出如何指导能显著提高幼儿在制作泥塑时的创造性表现水平。  研究者选取一所一个学期中组织泥工活动次数较多的幼儿园——钦州市A幼儿园作为研究地点。加德纳认为4-7岁是孩子最自由的阶段,孔起英认为5-7岁的儿童表现欲望最强,因此研究者选取了该幼儿园大班的25名幼儿(主要为5-6岁)作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使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和典型案例:采用陈帼眉所制定的美术活动过程评价标准记录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类型和评价幼儿在各次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水平;参照孔起英所提出的贯彻创造性原则应作指导记录教师在各次活动中做了哪些指导;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各种水平创造性表现的典型案例,包括师幼语言、表情、动作和幼儿作品;访谈教师以理解教师组织活动的思路。研究者在正式调研期间共观察了6次泥工活动,在观察获得一手资料后及时进行整理。  研究者从大班泥工活动幼儿创造性表现的类型和水平两个方面统计数据得出研究结果并结合典型案例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在幼儿创造性表现类型方面,研究者又细分为造型式样、方法技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大班幼儿通常在模仿教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方式主要有五种;第二,少数幼儿能自发地制作多件泥塑组成简单场景;第三,无论幼儿是仅作仿制还是在仿制后继续创造,在仿制这一步时大多数幼儿都仅用教师在本次活动中所传授技能。在幼儿创造性表现水平方面,研究者又从个体差异和活动差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第一,有的幼儿缺乏创造意愿、追求做得快和做得“像”,以致在大多数活动中表现为无创造性;第二,教师的指导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并总结出四项对提高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水平有明显帮助作用的指导。  本研究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到共八条结论。在幼儿表现特点方面:第一,大班泥工活动幼儿在模仿教师作品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创造;第二,大班泥工活动出现制作多件泥塑组合表现简单场景的萌芽;第三,大班泥工活动幼儿倾向仅用教师本次活动演示技能作仿制;第四,大班泥工活动少数幼儿缺乏创造意愿追求做得快和做得像。在教师指导作用方面:第一,丰富大班幼儿的立体经验能很明显提高其创造性表现水平;引导大班幼儿加工改造表象能明显提高其创造性表现水平;第三,引导大班幼儿掌握造型规律能明显提高其创造性表现水平;第四,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能为大班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保障。  根据结论可得到八点教育启示。第一,大班时期教师演示的造型和式样起抛砖引玉作用;第二,大班时期宜引导幼儿制作多件泥塑表现简单场景;第三,大班幼儿需教师帮助回顾已学过的泥工制作技能;第四,缺乏创造意愿的大班幼儿需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第五,教师可多组织大班幼儿讨论分享生活中难忘经历;第六,教师可多引导大班幼儿对表象进行变形或者联想;第七,教师须引导大班幼儿掌握泥工材料基本造型规律;第八,教师须为大班幼儿自由表现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根据研究结论和启示,本研究对幼儿园教师作出如下八点建议。第一,教师应选择全班幼儿皆熟悉的内容作为创作题材;第二,教师应引导大班幼儿有意义地组合表象表现场景;第三,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已学过技能和掌握更多技能;第四,教师应引导缺乏创造意愿的幼儿享受创造的过程;第五,教师应引导幼儿回忆交流生活趣事形成审美意象;第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表象进行变形联想创造新形象;第七,教师应引导幼儿掌握基本造型规律从而触类旁通;第八,教师应创设宽松心理环境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作。

幼儿园;泥工活动;创造性表现;教学策略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覃军

2020

中文

G613.6

2020-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