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上帝知道》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解读

王晓曼
郑州大学
引用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凭借《第二十二条军规》轰动文坛,享誉世界。其作品因语言幽默,情节荒诞和辛辣讽刺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上帝知道》创作于1984年,是海勒的又一代表作,曾获得法国美第奇奖。它改编自《旧约》中的《撒母耳记》和《列王记》,讲述了大卫从投石少年到膏立为王的故事。自出版以来,《上帝知道》就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其在中国未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获得广泛关注,所以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  海勒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聚焦于《上帝知道》的艺术特征,如互文性、不确定性和通俗化等,并分析后现代叙事对人物塑造以及主题阐释的重要作用。  本论文包含六部分,即引言、主体部分四个章节和结论。  引言概述了约瑟夫·海勒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上帝知道》的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发展和流变及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核心,进一步归纳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并着重解释了互文性、不确定性和通俗化概念的含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论述了《上帝知道》的互文性特征。首先,通过改写《圣经》故事,海勒重塑了大卫、拔士巴和上帝的形象,以戏谑的语言解构了英雄的大卫,颠覆了上帝和《圣经》的权威。其次,大卫一再提及莎士比亚、巴赫等艺术家,大量引用经典艺术作品。用典不仅丰富了当前文本的意义,还突出了大卫的艺术家身份。通过戏仿和用典,小说与其他文本相互指涉,形成互文。  第三章分析了《上帝知道》的不确定性特征。海勒通过非线性叙事、时空错置以及开放式结局等写作技巧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作者将现在、过去与将来置于同一平面,塑造了不连贯的、不确定的情节。主题的不确定性体现为宗教主题和父子主题的复杂性。大卫既憎恨上帝,又渴望得到上帝的指引。扫罗与大卫、大卫与押沙龙之间亦是爱恨交织。小说的主题是多样的、开放的,文本意义的解读依赖读者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反英雄人物所罗门展现了人物的不确定性和后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第四章讨论了《上帝知道》的通俗化特征。首先,《上帝知道》借用爱情小说的外壳,大卫和拔士巴、米甲之间精彩的爱情故事成为小说主线。海勒通过填补《圣经》的叙事空白,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其次,语言的通俗化表现为通俗语言的混用和大量赤裸的性描写。粗俗的语言不仅塑造了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打破了圣经故事与通俗故事、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壁垒,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结论指出,《上帝知道》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小说彰显了后现代文学的互文性、不确定性和通俗化特征。这些特征揭示了后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造就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结论指出海勒是一位极具批判思维的作家。通过塑造颠覆性的人物形象和荒诞的故事情节,海勒表达了对权威和正义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担忧。

美国小说;《上帝知道》;约瑟夫·海勒;后现代主义

郑州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高晓玲

2020

中文

I712.074

2020-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