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研究

王祥众
天津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  探讨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研究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8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例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原发性双侧肾上腺大结节样增生(PBMAH)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42~70岁,平均54.6岁;原发性色素沉着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PPNAD)1例,女性,14岁。电话或门诊随访,统计患者家族中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发病情况,绘制家系图。采集15例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查找并统计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19例家属进行对应位点PCR测序检验。  结果:  1.17例PBMAH患者24-UFC升高,CT提示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呈多发结节状,其中16例表现为典型或非典型库欣综合征,1例表现为亚临床库欣综合征;5例有PBMAH家族史,1例伴有脑膜瘤。1例PPNAD患者向心性肥胖症状明显,伴皮肤色素沉着,24-UFC明显升高,腹部CT提示双侧肾上腺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确切异常。  2.17例PBMAH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皮质醇均降至正常范围,随访时间最长59个月,未发现皮质醇再次升高;3例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激素替代治疗。所有PBMAH患者术后高血压、糖尿病可控制平稳,多血质面容、乏力、水肿、脱发及嗜睡等异常表现消失,2例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未完全恢复。1例PPNAD患者行右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出现短时间皮质醇低下,但术后103d复查发现UFC再次升高。  3.14例PBMAH患者全部存在ARMC5基因突变,包括9种错义突变、5种移码突变和3种无义突变;1例存在GNAS基因突变。ARMC5基因c.2114C>T(p.Ala705Val)突变的发生率为100%,该位点在亲属中的变异频率为76.5%。1例PPNAD患者的PRKAR1A基因发生剪接位点突变(c.-6-2A>G),PDE11A基因发生错义突变(c.551G>A),该患者的母亲患有PPNAD,同时存在PRKAR1A杂合突变。  结论:  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是皮质醇增多症的罕见病因,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ARMC5是PBMAH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其中c.2114C>T(p.Ala705Val)突变最为常见;PRKAR1A基因突变是PPNAD的主要发病机制。双侧肾上腺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大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皮质醇增多症。

原发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特点;基因突变

天津医科大学

硕士

临床医学

李黎明

2019

中文

R586

2020-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