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从“抗战先锋”到“文化旗手”——论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建构的转变

宋晗
南京师范大学
引用
本文以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为依据,就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重点突出了被阐释下的“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即抗战初期由国共两党为首的各方势力共同阐释下的以凸显抗战团结为特点的“抗战先锋”形象,转变为抗战后期在中共独立革命话语体系阐释下形成的“文化旗手”形象,细致描述了前后期“鲁迅形象”塑造过程中内含的不同的建构理路和独特阐述元素,并深入分析了“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及其复杂成因。鲁迅形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与探析,既是对抗战时期这一阶段研究的补掇与深化,又为新时期以来“回到鲁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铺平了道路。  本文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首先以1940年为界,对前后期呈现出的“鲁迅形象”进行描述,前期从“鲁迅精神”呼喊下的团结抗战和以鲁迅创作为引导的抗战文学的宣传两方面进行梳理,后期则从纪念活动中的反对国民党暴行主题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的“鲁迅形象”塑造两方面进行梳理,展现鲁迅形象建构中的由民族立场出发而塑造的“抗战先锋”形象到由阶级立场出发塑造的“文化旗手”形象的整体过程。其次,本文向内挖掘“鲁迅形象”的建构理路,既包括抗战初期鲁迅被视作“民族解放者”、阐释中不断凸显的鲁迅反帝思想及话语、继承鲁迅杂文传统而兴起的杂文创作热潮,又包括抗战后期鲁迅革命道路及革命指导思想的选择与发展、阶级及政治视角解读下的鲁迅作品,是对“鲁迅形象”构建过程的进一步阐释。最后,深入分析“鲁迅形象”前后期转变的成因,一方面透过国民党做出的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共行径,揭示国共两党对革命话语权的争夺是造成“鲁迅形象”建构前后期阐释中参与成员、话语内容及目的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探究中共内部领导权力及策略的变更与纠葛,毛泽东、王明代表下的两方政权对领导话语权的争夺及苏联共产国际第三方势力的政策指令都影响着“鲁迅形象”的建构,而作为“胜利方”的毛泽东,其建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则直接影响了“鲁迅形象”建构中的话语表达。  从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入手,可以有效还原抗战时期的时代面貌,探究民族与阶级立场纠缠中的鲁迅阐释话语的路径及动因,也为以后有关鲁迅形象的再研究提供了借鉴,是鲁迅研究中的有效视点。

抗战时期;鲁迅形象;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权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

李玮

2019

中文

D642;I210.97

2020-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