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自动写作”研究

叶佩珊
南京师范大学
引用
现代性是一种高扬工具理性的精神,在极为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奴役人甚至毁灭人的弊端。尼采在对酒神和日神精神的分析中宣扬了非理性精神,而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现代社会文明对主体的束缚与构造,法兰克福学派亦将审美赋予了摆脱“铁笼”的重要功能……从十八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的文学艺术流派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现代主义作为审美现代性在文学、思想领域的具体表现,本身就是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超现实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激进的一支,以“梦幻记录”“自由联想”等创作方式催生出一系列出人意表的意象并置,带来一种震惊式的审美体验,从而构成了一种“审美”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  自动写作作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关键与核心,一方面借助自律的创作手段和充满非理性、无意识特征的文本构成了秩序的“他者”,对物化现实展开批判,同时企图通过语言和形象的创新和突破刷新人们被固化的意识,达到其改变平庸现实的目的。另一方面,企图对现实发生作用的自动写作,不仅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丰富了无意识的社会性内涵,同时也使自律的艺术再一次与社会实践发生联系。这种路径体现了一种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这种向后现代的过渡集中体现在自动写作的语言和形象等方面:语言上如文本的非逻辑、不可读、多义性等;形象上如强调对“眼睛”的冲击力。自动写作能够发掘主体的无意识,呈现一种深度模式,但其中的意象拼凑和意义缺乏,又令其比任何时代都趋于“平面”,这些都体现在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介入性和视觉性等方面。

文学写作;超现实主义;审美现代性;艺术语言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

李永新

2019

中文

I206.6

2020-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