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汉字“游”的美学研究

方荻
南京师范大学
引用
“游”是一个构型较复杂的汉字,许慎在《说文》中将其归于“?”部之下,与旗帜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与其初文“斿”的基本含义也是比较贴合的。在“斿”的基础之上为其添加了其他构件,其字形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字义也得到了拓展。而“游”的字形变化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斿”—“遊”—“游”。  初文“斿”的意义比较简单,代表着一个人手执旗帜(“象子执旗”)的形象,后来“斿”多了“辶”,新的字形“遊”就具有了“行走”的象与义。而从“遊”到“游”的字形变化,虽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但仅从现有的古文字材料来看,“游”的出现可能稍晚一点,而这个字形的出现也可说是彻底改变了这个汉字的“命运”。“游”代替了前两种字形,成为其在日常书写中最常用的字形,同时其意义也得到了扩大,“水”的形象和意蕴注入其中,让“游”生发出了文人们都普遍青睐的远离尘嚣的气质,而庄子及其继承者们,又让“游”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对后来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之中,同时对于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人格塑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对象,庄子美学开创了这个字的新局面,使“游”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表意汉字,而一跃成为一个经典的审美范畴,提到“游”我们总是绕不开庄子美学,但对于“游”的美学研究却离不开这个汉字本身的意义,我们找到它的初文“斿”,在这被完好保存下来的最初的文化基因之中,探寻这个字的丰富的美学内涵,由此而能对“游”、对庄学、对美有更深的体悟。

汉字美学;字形变化;阶段性特征;价值取向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

朱崇才

2019

中文

H12

2020-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