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异质性:克里斯特娃互文性理论的构成逻辑

常珺
南京师范大学
引用
在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向之时,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特娃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克里斯特娃的互文性理论包含两部分:文本理论和主体理论。克里斯特娃采撷20世纪众多理论中的异质性精神,创新地融汇到互文性理论中,如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和拉康的“心理三界说”、西马的艺术生产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中国哲学家张东荪的“相关律”思想等等。互文性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异质杂糅体。  “异质性”是后现代的时代特征,是洞察克里斯特娃哲学思想的一把钥匙,更是互文性理论的构成逻辑。本文将互文性理论置于后现代文化背景中,以“异质性”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互文性理论的构成。在绪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后现代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对“异质性”的讨论以及后现代艺术中异质性的表现。第一章主要介绍对克里斯特娃的互文性理论影响较大的三种思想: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洛伊德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这些理论和概念促使她从异质性视角出发构建互文性理论。第二章主要介绍互文性理论中关于文本的内容,文本作为语言的异质性是针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文本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本具有贯穿语言的生产力、文本内部无限异化的意指实践以及互文本的异质逻辑。第三章主要介绍互文性理论中关于主体的内容,主体的异质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异质分裂的主体、异质的母体——“子宫间”以及主体的异质实践等。马克思的“实践观”、黑格尔的“否定观”和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贯穿着主体内容。克里斯特娃的互文性理论是一场对传统文本观、主体观具有批判性和颠覆性的革命。

克里斯特娃;互文性理论;时代特征;哲学思想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

李永新

2019

中文

I0-02

2020-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