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清初遗民文人顾景星研究

高军
南京师范大学
引用
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号黄公,湖广蕲州人(今属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著有《白茅堂集》四十六卷。文章旨在对其人及其诗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共设置四章:  第一章还原基本史实。梳理顾景星的家世背景、生平概况、文学交游,从而形成对其人的整体印象。尤以对蕲州顾氏始祖信息的更正、献疑,景星游历过程中文学活动的还原和参与康熙十八年(1679)博学鸿词科试史实的辨正为重点。  第二章考索顾景星生平著述与思想。辨正了《贉池录》和《黄公说字》的关系,前者为后者的撰著提供了部分现成材料,但并非如顾三经所说是后者的底本。对所经眼的康熙至光绪年间刊刻的各版《白茅堂集》进行考述,勾勒出版本递嬗的轨迹。顾景星参加了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鸿词科,似应排除出遗民之列,但体认他博学鸿词科期间的心路历程,进而解读其遗民心态,尚可见出他的身不由己与坚定的遗民信念,故宜将其视为明遗民。至于晚年对清政权的“归心”,则是时空变换后遗民心态的自然流变。顾景星以“自然”和“转益多师”的诗学理念应对门户分争,并针对明代乐府诗创作以及乐府诗音乐、体式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思考。散文理论则针对时人规模唐宋的流弊而发,尝试于秦汉与唐宋的争执之外,树立折中理性的法则,非如四库馆臣和李祖陶所说仍以“王李为归宿”。  第三章为顾景星诗歌研究。就题材内容而言,顾景星的诗歌既有与众多明遗民相同的抒写遗民情志的共性,又有表达一己情怀的个性,可划分为“故国之思、感怀身世、心系民瘼、寄情山水”等七类。诗歌取径与理论同步,呈现出广泛师法的特征。于前代诗人中,尤深得杜诗法乳,体现为成句、句式、内容层面的系统学习。诗艺方面,主导风格存在明显嬗变痕迹,“沉郁悲慨,晚年改辙”,暗合康熙诗坛风会的转向。因其人腹笥渊博,故有以学入诗的倾向。就体式而言,歌行和排律最能见出其诗才,施闰章以“恢博雄悍”形容之,甚为精当。  第四章为顾景星的古文研究。三百余篇古文涵盖十九种体材,可称丰赡。以思想内容划分,有“经世的热情”“史事的评议”“学问的求索”“节义的表彰”四种类别。顾景星的自白、《白茅堂集》诸家序文、李祖陶《<白茅堂文录>引》与《白茅堂文录》中诸文末尾的评语为把握景星古文艺术提供了参考,可总结为“取法先唐,以古为尚”“随意伸缩,自行自止”两端。

顾景星;清朝初期;《白茅堂集》;诗歌创作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何宏玲

2019

中文

I207.22

2020-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