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影像本体之研究

王天佑
南京师范大学
引用
1937年12月13日,中国首都南京被侵华日军强行占领。在接下来的短短六周里,日军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平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害人数达三十万人以上,让世界为之震惊。昔日繁华盛景的南京城到处断壁残垣,曾经热闹非凡的街道和小巷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多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层出不穷,纪录片作为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表达形式,成为大众媒介传播这一历史事件真相以及表达历史态度的重要方式。自1982年高仲明、刘玉峰拍摄《南京大屠杀》以来,国内外相继拍摄多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解读与态度,建构着人们对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本文以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20多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基础,结合接受美学和电影叙事学等理论,从影像本体出发研究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视听语言、素材运用及组织建构,侧重探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之传播效果,总结从1982年到2018年之间,国内外拍摄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如何与历史相勾连,建构历史记忆空间,并且与国外创作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进行对比,完善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系统性研究,找寻历史创伤记忆的表达对策,丰富中国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理论研究,并探寻该范畴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之路。

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叙事手法;视听语言;影像本体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

戏剧与影视学;电影电视学

吴建宁

2019

中文

J952

2020-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