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球形孢子丝菌致1例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临床及相关实验室研究

杨伟利
河北医科大学
引用
报道由球形孢子丝菌所致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1例临床及相关实验室研究。患者,男,48岁,菜农。右侧手背及前臂起皮疹,无痛痒1月余。查体:右侧手背及前臂可见数个红色丘疹、结节和溃疡,呈线状分布。对脓液进行真菌镜检和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皮损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根据真菌试管培养、玻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扫描电镜可见分生孢子梗侧生或顶生分生孢子,孤立、直立生长;合轴产孢,全壁芽生孢子在基底部产生横隔,脱落后遗留有齿状突起。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外用卢立康唑乳膏,治疗2个月后明显好转。  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甚至全身播散、累及各个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发病前多有外伤史。淋巴管型是皮肤型中最常见的类型,典型表现为接种部位出现的结节、溃疡和在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线状排列的类似皮疹。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其中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扫描电镜可观察到菌体的微观结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准确而快速鉴定菌种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对孢子丝菌病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包括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碘化钾及两性霉素B等,其中伊曲康唑是治疗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物。药物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抗菌作用,适用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孢子丝菌病;皮肤淋巴管;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

皮肤病与性病学

朱敬先

2019

中文

R756.6

2020-0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