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炎帝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

林玲
山西大学
引用
炎帝是史前时期的重要神话人物,秦汉之际与神农杂糅,享有“农业始祖”之称。先秦文献记载中,神农是农业文明发生时代的代表人物,而炎帝则是带有巫术宗教性质的火师,在汉代经过刘歆的附会以及后人的建构,炎帝与神农逐渐融为一人。在俗民信仰中,炎帝具有多重神格,是关系农业丰收、日常祸福的重要神祇。甘肃仇池、山西上党、陕西宝鸡、河南伊川、湖南炎陵、湖北随州等地都广泛流传着炎帝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记忆。本文探讨了炎帝的神格性质、部族迁徙、民间信仰和当代展演,对所搜集的炎帝神话典籍文献与口头文本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学界尚存争议的问题予以厘清、分析。此外,笔者通过对山西、陕西、湖南三地炎帝文化的实地考察与比较,较为全面地展现出炎帝信仰的地域特色与炎帝文化的传承现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炎帝研究综述、本文的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四个方面。  第二章,对炎帝神格性质的探析,主要是对炎帝原生神格“火神”、次生神格“农业神”、衍生神格“雨神”身份的论述。首先是对炎帝“火神”身份的分析,春秋时期《管子·轻重戊》《左传·昭公十七年》《国语·晋语四》等古籍皆言炎帝为火师。本小节通过梳理“五行说”与炎帝“火师”身份之间的文化渊源,重点探究炎帝如何在官方政治、民间信仰的推动下由“火师”逐渐被配为“南方之帝”,最终演变成“火神”的发展过程。其次在炎帝“农业神”神格一节中,对炎帝、神农二者身份如何被黏连予以分析梳理,认为后人推崇炎帝的重要原因在于“神农”赋予他的“农业神”身份。就炎帝农业功绩而言,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现谷种,教民耕种;二是始作耒耜,发展农业。再者是对炎帝“雨神”神格的讨论,该小节以现代语境下高平长畛村独特的“祈雨习俗——逼炎帝下雨”为例,深入挖掘当地求雨民俗仪式的宗教性、信仰的世俗性、方式的地方性等特征,展示出山西高平祈雨习俗中“暴尪求雨”“结神亲”等古俗遗存。  第三章,炎帝部族迁徙的地望辨析,本章侧重于对炎帝部族活动地域的梳理。学界炎帝故里之争由来已久,对“神农、炎帝分属二人”之说学界已达成共识,但对其“故里”探究时又将二者相混,本文主张炎帝、神农既非同一人,也非同一部族,故对二者传承地的分析应该分而述之,不可混为一谈。第一节分别对炎帝、神农的传承地进行考证,从“姜”“羌”字形相近、姜水与羌水同源、姜炎部族与古羌族活动地域范围的重合、上古时期秦陇一带生态环境四个角度出发,得出炎帝所生之地——姜水,属于秦陇文化圈;后通过对“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以及“淇山”由“标志性地名”转化为“文化性地名”的分析,得出“神农部族活动范围应在太行之野”的结论。第二节以“常羊山”为切入点,认为炎帝族与神农族由于部族征战、自然灾害等原因,最终融为一个部族。炎帝沿袭神农之号,故称炎帝神农氏;并进一步探究古上党地区的“羊头山”与甘肃一带“常羊山”的关系,明确炎帝部族迁徙所带来的“常羊山”与“羊头山”的山名更替,认为现代意义的“常羊山”较之最初典籍中的“常羊山”,地理位置已经发生了改易。第三节首先对“陈”所在之地“宝鸡陈仓”与“河南淮阳”分别介绍,从炎帝部族战败迁徙与“陈、鲁二地的炎帝文化遗存”两方面入手,以证明炎帝部族在河南、山东一带也曾有过生产活动。第四节侧重于对炎帝“‘被’葬长沙”过程的梳理,主要分析了宋代、明代、清代三朝“炎帝葬于茶乡之尾说”的定型过程。  第四章,炎帝信仰的地域比较。本章以山西上党、陕西宝鸡、湖南炎陵三地的炎帝信仰为研究对象,试图展现出不同地域炎帝信仰的特征,即“庙宇碑记中炎帝信仰的功能性”“口承文本与崇火尚红习俗中炎帝信仰的地方性”“官祭与血祭下炎帝信仰的多元性”。通过对三地炎帝信仰的考察与探究,勾勒梳理了山西上党地区明清碑刻所体现的炎帝信仰的社会规范性、民间宗族性、信仰多功能化等特征;陕西宝鸡地区口承文本、“崇火尚红”习俗与炎帝信仰的互动关系;湖南炎陵地区官祀(官祭)与民祀(血祭)、信仰的道统化、皇权力量等因素,对南方炎帝地域文化生成的促进作用。三地炎帝信仰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为衔接地方历史传统、承载俗民记忆的重要存在方式。  第五章,当代炎帝神话与文化景观的互动。以山西高平炎帝陵为个案,重点论述在文化产业化思潮中炎帝神话传说的当代表述。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当代炎帝形象的三个层面,即对其“人文始祖”身份的阐释、“民族精神象征符号”的宣扬以及民众对炎帝“俗神”身份的建构;通过典籍文献与民间口头文本的对读,分析在社会意识、国家话语的渗透下炎帝形象的生成与存在形态。第二节从神话文本、景观遗存、信仰仪式三个方面来探究炎帝神话与文化景观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景观拥有客观存在的自然属性和由人类生命活动体验而赋予它的文化属性。景观记忆的激活,往往需要依托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等活态资源来实现。第三节则是针对炎帝陵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呈现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兼具全国性炎帝文化的共通特质,总体表现为文化上差异性的不断消解,趋同性的不断增强。炎帝神话传说产业化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模式化,对文化景观打造的平庸化,以及在生产性保护发展走向上的滞后,都大大削弱了炎帝文化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讲好高平自己的炎帝故事”“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完善相应公共服务设施”是山西高平炎帝陵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论文注重活态资料的挖掘,试图通过对地方口头传说、庙宇碑刻、庙会活动、信仰习俗的分析,对炎帝神话传说的民间形态予以描述。每一部分力求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或是对以往学术讨论的整理爬梳,或是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或是结合新发现的地方材料进行论述阐发。本文将炎帝文化置放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科背景下考察,注重对炎帝文化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特定存活地域的探究,以期呈现出炎帝神话传说的地方历史传统与当代民众信仰现状。

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文化产业化

山西大学

硕士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段友文

2019

中文

B933

2020-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