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式研究——以《家的意味》为例

余丽娟
安庆师范大学
引用
生活化教学顺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有利于彰显思政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为了让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一定要还原、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的本质特征。  本文采用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依据相关文献,具体解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其次,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最后,对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镇大塘中学和三塔中学的7位一线教师和15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调查反映出的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家的意味》课例为例,具体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通过新课导入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课后延伸生活化等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学生对家的认识、对亲情的体味;通过课堂实录,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此外,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改进。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能教好知识,还要会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中学生;道德法治课;生活化教学

安庆师范大学

硕士

学科教学

黄海东

2019

中文

G633.2

2019-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