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奇权
陆军军医大学
引用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acria,CSU)表现为有或者没有明确的诱因下自发出现风团,并伴或者不伴有血管性水肿,其病程大于6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上十分常见,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瘙痒显著,常反复迁延,病程常较长且不可预测,部分患者对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抵抗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临床有不同的类型,通常分为自发型和可诱导型荨麻疹,自发型即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与可诱导性荨麻疹合并存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常常很难查找到病因,很难开展针对性的病因治疗,目前只能对症治疗,而且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技术也无法有效的干预该病的自然病程。  既往的研究发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是减少的,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提示其同样参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CD63是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的一个比较特异且可靠的活化标记。目前尚不清楚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嗜碱性粒细胞的实际活化状态及其在该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作为效应细胞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活化机制复杂。目前研究提示经典的I型变态反应机制、自身免疫机制、感染、神经活化因子等都参与其中。另外近年来研究还关注到免疫失衡及炎症因子环境也直接影响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效应细胞的活化状态,越来越多的炎症细胞的表达和功能被证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是异常的。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属于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范畴,患者体内存在的系统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衡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影响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自身免疫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自身免疫现象通常分为两型:Ⅰ型是针对自身成分产生IgE诱导的自身变应性(auotoallergy);Ⅱ型是针对自身成分特别是IgE受体或IgE分子产生的IgG自身抗体诱导的自身免疫(autoimmunity)。通常经由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来提示部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具有自体血清反应性(ASST反应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在疾病症状活动度、抗组胺药治疗反应、自然病程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多个方面,与不具有自体血清反应性(ASST反应阴性)的患者存在显著的差异。也有研究证实,对具有自体血清反应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用自体全血或血清注射治疗可以达到显著的效果。但也有研究发现,这两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在临床表现特征和自体血清疗法的效果并无显著的差异,究竟其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自体血清反应这个现象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其在发病中的作用缺乏统一的认识,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Ⅰ型变态反应即变应原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地位存在很大的争论。通常变应原介导的变态反应通过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进行筛查并进一步得到证实。事实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合并特应性疾病的情况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通过SPT等方法检出的变应原阳性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但无论从病史到临床表现特征,均无法证实变应原直接参与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因此,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的变应性在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  前期研究发现,具有变应性(SPT反应阳性)与不具有变应性(SPT反应阴性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同样在疾病症状活动度、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和患者生活质量上有显著差别,提示变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Song等人提出基于患者对ASST及SPT的不同反应性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分为四个亚型,分别为ASST+SPT+、ASST+SPT-、ASST-SPT+、ASST-SPT-。比较发现各亚型之间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进一步评价变应性及自身血清反应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进行体外血清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试验进一步研究患者血清及嗜碱性粒细胞的特性,运用蛋白芯片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浆中Th1/Th2/Th17/Th2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模式,据此系统分析研究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验证基于ASST及SPT不同反应性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分型的科学性。  研究一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表达与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  目的:  本研究主要分析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关系并探索其中可能的机制。  方法:  一共收集54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其中9例合并皮肤划痕征)、10例皮肤划痕征患者、18例健康对照者、7例无荨麻疹病史的特应皮炎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ASST和SPT检测,抽取所有入选者静脉血并分离富集得嗜碱性粒细胞和血清。运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样本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CD63的表达情况。运用不同ASST反应性的血清刺激在体外刺激不同来源的嗜碱性粒细胞并检测细胞膜表面CD63水平。  结果:  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要显著高于皮肤划痕征和健康对照;  2.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SPT阳性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要显著高于SPT阴性患者,且前者也显著高于特应性对照组;  3.ASST和/或SPT反应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SST及SPT反应均阴性的患者;  4.ASST阳性血清分别刺激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及ASST阳性患者来源的嗜碱性粒细胞后,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SST阴性血清刺激,但是这种刺激差异反应在正常人及ASST反应阴性患者来源的嗜碱性粒细胞中并不存在;  结论: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表达显著升高,其高表达状态与患者的变应性、自体血清反应性、嗜碱性粒细胞本身的特性均密切相关,嗜碱性粒细胞CD63分子可能参与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  研究二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血浆中Th1/Th2/Th17/Th2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谱与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相关性及机制探索  目的:  研究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Th1、Th2、Th17、Th22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模式与患者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及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相关机制。  方法:  一共收集6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15例急性荨麻疹患者、1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及15例健康人,详细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相关数据,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疾病活动度(UAS7),并对所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检测ASST及SPT以明确自体血清反应性及过敏原反应性。收集所有入选对象的外周血并分离得血浆,用蛋白芯片法检测所有样本中Th1、Th2、Th17、Th22相关的20个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基于检测结果系统分析对比不同组群之间细胞因子的表达模式差异,并用STRING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  结果:  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大部分Th1、Th2、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主要以Th2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L-6、IL-10及IL-13在急性荨麻疹中的表达要显著高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2.ASST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有12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ASST阴性中只有5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GM-CSF(P=0.0011)、IL-10(P=0.026)、IL-17(P=0.004)等3个细胞因子在ASST阳性患者中的表达要显著高于ASST阴性患者;  3.SPT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有13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SPT阴性中只有4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FNγ(P=0.0035)、IL-2(P=0.04)、IL-12p70(P=0.0070)、IL-21(P=0.00026)等4个细胞因子在SPT阳性患者中的表达要显著高于SPT阴性患者;  4.IFNγ、IL-2、IL-21等3个细胞因子在ASST+SPT+、ASST+SPT-、ASST-SPT+、ASST-SPT-这四个亚型中显著差异表达;  5.数据库分析显示IFNγ、IL-2、IL-21之间有着密切的蛋白相互作用且协同作用上调STAT1和SHC1蛋白的表达,这3个细胞因子均与JAK-STA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结论:  本研究提示急性荨麻疹引起的Th2免疫应答较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更为明显。血浆Th1、Th2、Th17和Th22相关细胞因子的不同表达模式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存在相关性。将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JAK-STAT通路与患者的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嗜碱性粒细胞;变应性;自体血清反应性

陆军军医大学

博士

皮肤病与性病学

郝飞

2019

中文

R758.240.232

2019-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