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畜牧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以蒙古国为例

Myagmarsuren Ukhnaa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引用
蒙古国约有3百万人口、国土面积约为156万平方公里。根据2017年统计结果,全国牲畜存栏数为662.00万头(只),涉及22.38万个牧民家庭。依托畜牧业领域就业的牧民31.14万个,其中年龄在15-35岁之间的牧民占到34.80%,36-60岁之间的牧民占到55.30%,超过退休年龄(即年龄大于60岁)的牧民占到9.90%,表明蒙古国畜牧业从业人员存在老龄化问题。  本文围绕蒙古国驯养牲畜数量与蒙古国游牧民族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蒙古国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基于理论分析成果,假设游牧户拥有的牲畜数量越多,畜产品产量越多,游牧户的社会经济地位也越高;相反,游牧户拥有的牲畜数量越少,畜产品产量越少,游牧户的社会经济地位也越低。在此基础上,以蒙古国人类发展指数作为测度和评价蒙古游牧民族社会经济地位的基本标准,以蒙古国畜牧产品产量作为衡量其经营规模的标准,采用对数和半对数回归模型,系统研究蒙古国畜牧户牲畜产量对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由于蒙古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和主要力量是牧民家庭,因而本论文的研究方案设计围绕牧民家庭为基础,即以牧民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蒙古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基本特征,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政策规划与设计、实施效果,畜牧主产区社会发展和牧民生活环境条件改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拟采取的有效政策与主要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  1990年以前,蒙古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畜牧产业所属的各类资产(包括草场、畜牧场、家畜及其他畜牧业装备等)均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国有资产,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等都采取集体经济方式,牧民集体生产和经营,并实行工资制。在这种体制框架下,畜牧业发展及其人力资源政策属于计划经济形态,人力资源实行集中统一计划配置模式。1990年以后,蒙古国的畜牧业经过私有化改革,实现了市场化转制,畜牧业资产实现了私有化。其中,每个畜牧家庭都转变为私有的、独立的牧场,并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独立经营,即畜牧业资源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计划型的集体畜牧业解体,导致畜牧业出现巨大波动,主要表现是原有的畜牧业体制及集体经济组织解体了,各层级的管理人员(包括领导及职员)、各类型的技术人员(兽医、畜牧工程师、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失业。新型畜牧业体系已经经历了近30年历程,体制转型特对蒙古国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依然非常严重,且难以回复。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模型及源自蒙古国中央省牧民家庭统计数据、蒙古国牧民相关的二手数据,研究发现2016年畜牧业的失业率平均达到6.30%,而且畜牧业的从业人员中29.60%的人口的说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因此,1990年以来畜牧业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下降,导致牧区人口特别是青年人持续减少。结果是牧区生活质量和水平下降,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源持续减少,而城镇地区特别是首都地区转移人口增长特别快。据统计,1990年以来从牧区及其他地区迁入首都的人口达到59.00万人,但仅有12万人口由首都地区迁出到牧区及其他地方。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人口转移的情形出现了逆转,当年共有10161人从首都地区转移至牧区地方,以致首都地区居住人口首次出现减少现象。  在蒙古国中央省接受调查的3085个牧民家庭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到3.00%,中专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到13.00%,具有高中、初中和小学学历的从业人员高达69.00%,而且未接受任何教育的从业人员也达到14.00%。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央省之外的其他地区和牧区的各类型、各层级学校办学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因而适龄儿童和青年人失学率非常高。此外,蒙古国畜牧业主产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和能力也普遍偏低,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培育。调查发现,2017年仅11000个牧民购买了医疗保险,参保率不到10%;仅有37600个牧民购买了社会保险,参保率仅为13.40%。  统计分析表明,牧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畜牧产品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畜牧业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一是畜牧业经营主要以牧户家庭为单元,导致其资源及牲畜数量难以扩大,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绝大多数牧户家庭属于自给自足型生产主体;二是牧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畜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牧民家庭缺乏获取精准市场信息的能力,缺乏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公平谈判的能力,缺乏创建畜产品品牌及开发市场的能力;三是牧民家庭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非常弱,畜产品产量、收入稳定性和家庭生活质量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应该应该围绕稳定畜牧业产量和牧民收入,健全灾害应急公共政策和体系;强化针对灾害严重和干旱敏感地区的兽医服务工作;制定针对中小牧民发展及经济地位提升的特别计划,以便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牧民的社会经济地位。  以上研究表明,蒙古国畜牧产业政策中存在值得理论界、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的人力资源政策问题,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及牲畜数量增长较快情境中,牧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生存环境条件改善缓慢,导致牧区各类人才持续向城镇地区转移。为此建议:一是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牧区教育,强化针对牧民的技能培训;二是重视培育牧民合作社和市场化的畜牧业行业组织,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将牧民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纳入国家公共政策支持计划,基于公民待遇原则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四是注重改善牧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改善牧民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发展环境;五是针对畜牧业发展及畜产品产量增长态势,政府应该支持建立功能健全、统一的畜牧业交易中心。

畜牧行业;人力资源政策;牧区教育;基础设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博士

农业经济管理

霍学喜

2018

中文

F307.3

2019-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