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对比研究

李琴
温州大学
引用
在目前倡导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这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传播与发扬备受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养生这一热门话题的关注,中医更是受到人们特别是西方人的青睐。因此本文选取《黄帝内经》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本著作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成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极大活力。1因此,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的翻译便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翻译版本比较多,受到很多翻译界人士的关注。  在12个翻译版本中,作者选取了李照国与IlzaVeith的译作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此两译本在当时都得到各界的好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两个译本在篇章内容以及语言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而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译者具有主体性。  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方向,译者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译者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为翻译研究者们所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安东尼·皮姆认为社会起因、译者本身、交互文化和对当下的关注是影响译者主体性四大因素,由此不同的译者会造就不同的译本。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这个视角出发,以李照国和IlzaVeith翻译的《内经》中关于养生的英译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呈现各个译本的特点,并探究译者主体性,即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本身、交互文化特性以及译者关注当下的意识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性、创造性、和谐性和规定性四个原则,希望对提高中医典籍的翻译质量做出一点贡献,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倡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汉英翻译;《黄帝内经》;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温州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叶苗

2016

中文

H315.9

2019-0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