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

王荣亚
温州大学
引用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解释古汉语中名动词类转变的内在机制和动因,并通过认知处理和语用视角,探究影响名动词类转变的外在因素和条件。同时结合跨语言的分析方法,将英语中的名动词类转变与古汉语中的进行对比,以期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的解释古代汉语中名动词类转变这一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着重阐明关于名动词类转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这一章也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中通过对争议较大的“词类活用”说进行综述评价,得出结论:名动词类转变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将名动词类转变现象简单得看作是词类活用。另外从共时角度和历时角度对“名动词类转变”、“名词活用作动词”以及“名动兼类”加以区分。并将古汉和现汉中的这种现象进行简单对比,说明现汉中的名动词类转变多为修辞手法,而古汉中的更多为词汇-语法现象。  第三章的内容是整篇论文的研究重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古代汉语中的名动转类词进行具体描述,并将其分为几大转喻模式:施事、受事、工具、处所和源头、路径或目的地等等。并通过具体分析,发现:名动词类转变现象本质上是概念转喻这种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同时古代汉语中的名词转类为动词时,也会受到认知处理因素、语用因素以及社会语言学的先用原则、经济原则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则是从跨语言的角度,将汉英名动词类转变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名词转类为动词在不同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各自语言系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认知处理策略的不同,导致汉英名动词类转变又存在差异。  第五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名动词类转变;古代汉语;概念转喻;认知语言学

温州大学

硕士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金理新

2016

中文

H141

2019-0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