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武汉市公共治理创新的研究

倪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引用
2017年2月16—19日,中共武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宣布了未来五年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一系列的目标、要求和任务,提出将武汉市打造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超大型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国家经济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以及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其地方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改革深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12年以来,武汉市出台了一系列地方公共治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举措,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  在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方面,推动经济管理、国际交往、文化发展、生态治理政策的创新;理顺体制关系,实现简政放权,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体系,推动地方公共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城市管理中,推进“城管革命”,按照科学、合理、精细化、共治的理念,解决城市管理的难题;在社会治理创新上,武汉市产生了“社区治理”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形成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区治理经验,把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到新的水平阶段。  2012年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和体制创新举措,为武汉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结果。但武汉市要最终实现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复兴大武汉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道路要走。武汉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差距仍较明显,而且是全方位的差距;最根本问题是“大而不强”“短板突出”,其巨大优势、潜力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武汉市在城市综合实力上排名第9,城市综合竞争力则刚进前10;在世界城市的排名只是刚好100名,而杭州和成都世界排名比武汉超出很多。武汉市的大而不强突出表现在:科教优势不明显;但最为根本问题是,武汉作为大学生最多的高教大市,存在较严重的“人才输出”“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的问题比起一线城市十分突出;武汉的制造业,特别是光谷的高新产业迅速成长,正在争取形成“万亿产业”若干个;但其高新骨干企业没有一家成为华为、中兴、腾讯那样的规模巨大的世界级的超大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无论规模、质量即使在中部也不是最强的;对外交流、开放、国际化不足是武汉市突出短板之一;文化实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水平、文化创意实力不仅远落后于中部长沙市,而且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文化的综合实力也比较靠后,这是另外一个突出短板。  所以要按照尽一切努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的要求,集中解决武汉“大而不强”“短板突出”的问题。思考如何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地方公共治理体系创新。  一方面,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策体系创新上,重点推进科教政策、人才政策、产业创新这三大领域的政策创新。按世界最先进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武汉市的科教事业;构建真正的“人才高地”,努力打赢全国性争夺人才的“城市战争”;产业创新也要有新政策,用5-10年时间,推动形成2到3个万亿级规模产业;争取未来十年内出现多家千亿元的企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出现像华为、中兴那样的特大型企业,互联网方面出现腾讯那样的企业;有若干民营企业成为千亿规模的企业巨头;高度重视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弥补武汉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的不足,文化实力低的短板。  另一方面,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城市管理革命的深化、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第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形成健全的园区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基本体制关系;第二,推进高质量的“放、管、服”公共行政机制改革;聚焦机关作风建设的“新突破”,使政府服务质量、办事效能得到质的提升;第三,在城市管理上,按照科学、精细、民主的理念,将“城管革命”进行到底,真正解决武汉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第四、在社会治理创新上,要认真总结推广武汉社区治理的好的经验,在社区治理“1+10”的基础上,按照搞好“红色引擎工程”的方案来深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改革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公共治理;经济增长;武汉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硕士

政治学理论

李广平

2018

中文

F299.276.3

61

2018-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