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项目扶贫的基层实践与困境探究——以贵州省巴村为例

黄玮攀
贵州大学
引用
为响应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和脱贫目标,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力图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使得“项目资源”开始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庄转移。项目下乡过程中夹杂着政府以资源促扶贫的意图:中央政府希望通过项目资源的进入,促使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改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地方政府将塑造扶贫政绩的诉求嵌入到扶贫项目之中,希冀在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同时亦能收获政绩。在此背景下,大量扶贫项目向贫困村庄聚集,贫困村在迎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以一个贫困村(巴村)为研究单位,将巴村自精准扶贫以来的重大扶贫项目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贫困治理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扶贫项目运作过程及项目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和博弈,展现了项目扶贫在基层村庄运行的特点及其遭遇的困境。  对巴村扶贫项目的持续关注研究发现:在村庄层面,扶贫项目进村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也造成了“人人争当贫困户”的局面。项目资源依托具体的项目在村庄社会进行资源分配过程中,村庄各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平衡,造成了抢夺扶贫资源的境况。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精英俘获”扶贫资源现象时有发生。村庄的公共和集体意识被大大削弱,社会关系结构受到严重冲击。从贫困治理层面看,扶贫项目始终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运作实施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政意图嵌入到扶贫项目之中,这不仅消解了扶贫项目的效益,同时也瓦解了基层贫困治理的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虽然项目扶贫承载着国家实现贫困治理的美好愿景,但现实实践中,项目扶贫仍着存在诸多问题。要实现新时期反贫困目标,就要强化项目执行监督,减轻基层负担,严防形式扶贫;实现基层政府的行政意志与村庄整体利益的内在统一,重塑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让世俗礼义回归乡村。同时要尊重贫困群体在扶贫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和“主体性”地位,只有将贫困群体的利益摆在扶贫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实现贫困群体脱贫和基层社会的治理。

项目扶贫;项目实践;精准扶贫;五人小组

贵州大学

硕士

社会学

马良灿

2018

中文

F323.8

95

2018-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