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01425307

汉唐时期龟兹地区佛教文化地理研究

王进花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龟兹地区地处天山南麓中段,是丝绸之路中道的必经之地。正因得此地利之便,该地区成为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荟萃之地,佛教在公元前2世纪时就已传入此地。但由于龟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缓慢以及其它宗教文化的流行盛况,佛教传入龟兹地区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直至公元3世纪时才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龟兹佛教兴盛千余年之久,期间经过了汉传佛教和回鹘佛教对其文化体系的补充,内涵不断丰富。至11世纪末时,龟兹佛教遭到宗教战争的破坏,最终为伊斯兰教所代替。  晋唐时期龟兹地区佛教普遍流行,佛寺林立。现存的晋唐佛教文化景观类型多样,数量可观,为研究该区域佛教文化地理提供了丰富材料。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景观具有地域性,其风格虽与中亚、犍陀罗等文化策源地的建筑风格具有相似性,但也依据本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龟兹式”形制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此外,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景观分布具有规律性,自西向东,呈广泛分布,且多建造于东部中心城市例如今天的拜城县、库车县等地。但石窟寺与佛寺又有所不同,多开凿于相对远离城市且临近河流的交通沿线附近山体之上。  在佛教占据龟兹地区信仰体系主导地位的千余年时间里,佛教文化不断向外扩散,其影响近及周边诸国,远至中原内地。在南北窄、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带状范围里,以龟兹地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包括焉耆、疏勒等地区在内的“说一切有部思想文化带”。此外,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佛教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尤其表现在龟兹高僧在中原地区的译经与弘法事业。

汉唐时期;龟兹地区;佛教文化景观;地理分布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史

张安福

2018

中文

K23;B949

107

2018-12-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