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13934

鲁迪·威伯编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与写作技巧研究

郑茗元
宁波大学
引用
鲁迪·威伯是位勤奋而又多产的作家,至今已发表了9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3部文学评论和许多其他作品。无论是小说、故事集还是文学评论,威伯的作品都表现出编史的创作主题,那就是“边缘群体”在面对殖民压力、宗教偏见时所经历的迫害历程和情感体验。这些主题又被作者的创作手法(对史料进行“再编”与“再现”)统一起来,作者十分关注:作为“边缘群体”的人们如何在正史传统观念主导的社会中生存。鉴于有关威伯的种种评论以及许多读者对他的迫切了解,笔者认为“威伯编史小说的创作主题与写作技巧研究”能为更好地解读这位文坛新秀的作品提供更为崭新的视角。 多年来,威伯因其丰富、杰出的文学创作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和奖项。他的长篇小说《大熊的诱惑》(1973)和《发现陌生人》(1994)曾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他的新作《天伦之爱》(2001)是一部勾魂摄魄、引人入胜的门诺教徒史诗。因而,笔者决定将此3部编史小说纳入本篇论文重点研究的范围。首先,本文以《发现陌生人》为例分析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所起到的瓦解正统历史观念的作用。再者,又以《大熊的诱惑》为例,剖析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演化,在这部小说中威伯不仅把故事情节安置在历史的总框架之内,而且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讲故事的方式成功地将一系列有案可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主见的主人公,通过这种把“史料”和“真情”一并交给读者的方法,读者便能更加主动、自由地体验书中人物的生活情境和生存状态,恢复历史所遗忘的声音,从而实现编史小说颠覆历史的功能。在这2部小说中,威伯用作家特有的想象力和敏感,巧妙地把与弱势群体有关的历史小说化,在不失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把历史资料中的平面人物和他个人的创作主题结合在一起,使之在编史小说的时空环境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其次,威伯在编史小说中所采用的写作技巧也让读者耳目一新。威伯别出心裁地在《天伦之爱》中将第一人称自叙、第三人称评述与内聚焦、外聚焦的叙事角度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确保读者能时常潜入主人公的意识和下意识,窥见其心理活动。此外,威伯在《发现陌生人》中还运用了多重声音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类似于巴赫金的“复调”,可以让不同的声音在同一平面中表现出来,以此来展现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意识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这些创作手法无疑都表现了作者威伯对传统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挑战,意在唤起对边缘民族、文化的同情和关注,并对传统的历史构建进行解构。 综上所述,再加上本文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互文性”和加拿大文论家哈琼“后现代历史元小说”的衡量和借鉴,我们可以明白威伯的编史小说揭示了许多曾经游离于历史主流背后的故事和传奇,从而让我们听到了许多曾经排挤于所谓“正史”之外的边缘声音,看到了历史真实的多面性,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文学的虚构性”和“历史的真实性”的重新审视,而且还为当代社会的人们审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编史小说;创作主题;写作技巧;叙述视角;复调;文学评论;文学虚构性

宁波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赵伐

2004

中文

I106.4;I044

2007-04-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