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小青龙汤证治规律研究

李龙山
广西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通过对古代和现代对小青龙汤文献资料汇总,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小青龙汤医案,系统总结小青龙汤的证治规律及其特点。  方法:本研究以文献资料和临床医案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论述,对208例医案(病案来源主要以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以及导师门诊医案为主)做深入的研究。采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黄金分割法、关键字统计分析法、频数统计分析法)对208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病因、病程、舌象、脉象、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用药规律做比较完整的分析,系统的归纳小青龙汤证的主要使用标准、加味药规律、中医疾病谱和西医疾病谱。最后将历代医家对小青龙汤的见解与临床证治规律加以比较、分析,探究其证治规律。  结果:(1)小青龙汤证的一般发病规律,(1)在性别上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患者,但发病规律未见明显的差异性;在年龄上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人;在发病季节上以冬季居多,春季次之,秋季亦有,夏季最少;病因主要多归于外感、体虚、内伤杂病,其中尤以外感居多。(2)小青龙汤的临床辨证指南:小青龙汤证舌质多以淡舌和淡红舌为主;苔色多以白苔为主;多以弦滑、浮紧、沉弦、沉细、浮滑等为主。主要症状:分别为咳嗽、稀痰、恶风寒、喘、纳差、胸闷、发热、流清涕、鼻塞、水肿、不能平卧、背冷、口干渴、痰鸣。(3)小青龙汤加味药用药规律208例小青龙汤病案加味药共有140味,总加味频次达707次,每味药加味频次达5.5次,使用加味药主要类型有止咳平喘药、补益药、解表药、利水药和清热药,临床结合体质和病情的不变化,可配合理气药、平肝抑阳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芳香化湿药和温里药灵活加减。频次大于10次以上的药为主要加味药,分别是茯苓、杏仁、白术、苏子、生石膏、陈皮、冬花、紫菀、葶苈子、黄芪、防风、附子、厚朴、白芷、芥子、桔梗、辛夷、苍耳子、莱菔、射干、红枣。但地龙、桃仁属于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较多,可能因为地龙、桃仁有平喘的作用,类似于固定的用法。(4)小青龙汤中医疾病谱以内科病和五官科为主,内科病中以肺系疾病为主,其余还见于心系病证中的心悸、胸痹;脾胃疾病中呕吐、便秘、腹泻;肝胆系疾病中的鼓胀、头晕;肾系病中的水肿,淋证;气血津液病中的汗证,痰饮;肢体经络病中的痹症;五官科的鼻渊,鼻窒,暴盲等。由于所纳入的医案西医诊断不完善,无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西医疾病谱。  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小青龙汤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已不再局限于《伤寒论》合《金匮要略》记载的症状描述,在临床合理辨证,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使用小青龙汤的机会。脉像、舌像也可以作为小青龙汤临床辩证指南之一。(2)小青龙汤以内科使用最多,其他科的疾病也有使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但必须有外寒内饮的病理基础。(3)小青龙汤用于发热、咳喘是常见的适应症候,但可治疗“暴盲”、“鼓胀”、“疮疡”等是意外发现。(4)小青龙汤在临床使用时合用其它方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能化痰饮止咳的药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等。(5)小青龙汤的兼夹证可以有兼饮邪化热、兼血瘀、兼气滞、兼食滞、兼表虚、兼脾肺虚、兼阳虚证,甚至戴阳证,辨清兼夹证,可判断病情轻重,有针对性选择加味药,提高疗效。

小青龙汤;证治规律;临床疗效

广西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医临床基础

杨宏宝

2017

中文

R285.6

71

2019-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