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虚湿蕴夹瘀型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研究

陈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  本研究通过理中通络化浊汤对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患者的治疗,观察其对IM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总体有效率、胃镜组织病理检查、红外皮温及胃液pH值的改变,证实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IM患者的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中的作用机理。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柳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IM患者,纳入确定诊断标准94例,采用计算机随机编码分组为中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药组)32例、中成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成药组)31例及西药治疗组(以下简称西药组)31例。中药组选用理中通络化浊汤加减服用,每日1剂,饭前15min服用,每日3次,疗程为六个月;中成药组予口服胃复春片(0.36g/片),每次4片,饭前15min服用,每日3次,疗程为六个月;西药组予口服维生素B12片(0.5mg/片),每次1片,饭前15min服用,每日3次,疗程为六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脾俞胃俞皮温及任督二脉均温、胃液pH值、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的变化,整理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临床症状评分:中药组、中成药组及西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6.7%、46.7%。经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疗效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1)。  2、胃镜及组织病理学疗效:中药组、中成药组及西药组的病理疗效分别为90.0%、63.3%、60.0%。经治疗后,中药组疗效分别与中成药组、西药组比较,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胃液pH值:各组治疗前后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中药组与中成药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红外皮温改变:中药组、中成药组治疗前后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治疗前后脾俞、胃俞的皮温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任督二脉皮温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中药组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IM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经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后,脾俞、胃俞皮温及任脉、督脉均温较前均有所升高,着重于“温”、“通”二字,明显起到温中散寒、通络化浊的作用,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肠上皮化生;脾虚湿蕴夹瘀;理中通络化浊汤;临床疗效

广西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西医结合临床

税典奎

2017

中文

R256.3

71

2019-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