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骏
华北理工大学
引用
目的:通过比较后Pilon骨折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探讨采用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治疗后Pilon骨折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整理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骨科医院(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临床病历资料,通过明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应用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治疗的后Pilon骨折共计77例,收集并记录病例的常规信息、影像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等完成回顾性统计分析。77例患者按照术中采用的手术入路的不同分成A组(后内侧入路组)和B组(后外侧入路组),A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25~56岁,平均41.66±8.31岁;左侧19例,右侧22例;受伤机制:高处坠落伤23例,运动损伤18例;后踝骨折类型:后踝单一骨块者22例,后内、后外侧双骨块者19例,其中8例合并有压缩性骨折。B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6~57岁,平均41.14±8.17岁;左侧17例,右侧19例;受伤机制:高处坠落伤19例,运动损伤17例;后踝骨折类型:后踝单一骨块者20例,后内、后外侧双骨块者16例,其中6例合并有压缩性骨折。A、B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左右侧、后踝骨折类型、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分别记录A、B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止血带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的愈合时间以及术后远期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综合疗效。  结果:7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为16.64±2.1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损伤重要血管、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A组1例患者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经伤口换药等非手术治疗后痊愈;B组1例患者发生足背外侧皮肤感觉麻木,针刺痛觉减退,经神经营养治疗后部分缓解,1例患者发生踝关节中度疼痛,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对于后踝单一骨块的患者,A、B两组病例的手术切口长度、止血带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的愈合时间、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优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后踝双骨块的患者,A、B两组骨折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切口的长度、止血带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优良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均是治疗后Pilon骨折有效的手术入路。对于后踝单一骨块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相近。而对于后踝双骨块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后者,应首选后内侧入路。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区分后Pilon骨折与后踝骨折的特点,对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后Pilon骨折;内固定;手术入路;临床疗效

华北理工大学

硕士

外科学

关鹏飞

2017

中文

R683.42;R687.3

57

2019-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