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SZ36-1油田差储层研究

刘一丹
山东科技大学
引用
SZ36-1油田经历了数十年的勘探开发,相对较好的油层早已动用。差储层控制着较大储量,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急需对其进行更深刻的研究。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从差储层成因和分布的角度出发,将差储层分类。再结合对工区的三维模型,针对差储层不同类别进行开发潜力评价。为油田下一步实施开采夯实基础。  经过统计分析取心井差储层发育部位的相关测井解释数据值,建立了针对海上油田差储层识别的测井解释标准:孔隙度(25%~28%)、泥质含量(>25%)、电阻率(<10Ω)。差储层的形成受沉积、构造、成岩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沉积改造在差储层形成过程中起主导因素,并控制着差储层的分布。由于差储层的横向、纵向分布受控于沉积作用,泥质条带发育形成差储层,故将差储层的分布模式定义为孤立和共生两种形式。  综合评价差储层,利用核磁共振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储层孔隙流体的赋存特征,利用核磁共振T2谱曲线按曲线形态以及T2截止值认识差储层。通过研究差储层的物性参数确定差储层的非均质程度为严重、较严重。综合差储层指标中具有开发价值的几项将差储层划分为 A(好)、B(中)、C(差)三类,并在全区各平台每小层中识别出差储层的类型。其中厚度和连通性、含油饱和度以及变异系数是影响差储层分类的主要标准。  在差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拟合不同平台差储层储量、不同分布模式差储层储量和不同储层类型差储层储量,对差储层储量进行了分类评价。拟合评价结果表明:A、B、J和D、H平台差储层拟合储量大于50×104m3;不同分布模式下连片差储层拟合储量为2658×104m3;不同差储层类型下A类储量738×104m3,B类储量1594×104m3。研究结果表明A类差储层厚度相对较大,物性条件好,标定采收率较高,开发潜力相对较大,但其控制的储量较少; B类差储层分布的范围较为广泛,控制储量大,采收率相对较低,但采出总量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C类差储层分布范围相对较大,但主要分布在孤立砂体及连片砂体的周围,挖潜具有一定的难度。

差储层;油田开发;非均质程度;赋存特征

山东科技大学

硕士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谢俊

2016

中文

P618.130.21

72

2019-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