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清初明遗民游幕研究

兰燕芳
辽宁师范大学
引用
本文对清初明遗民游幕进行了研究。中国古代士人游幕源远流长,随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演变,历经兴衰。清初明遗民游幕是指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将近四十年时间,有一定名望和影响的上层士大夫的故明遗老遗少中之不仕清者,以一种游幕的身份和方式活动于新朝。面对国家政治腐败、经济残破,民生凋敝,他们心系天下存亡,忧戚民生,认为当务之急应是安定人心、恢复经济、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因此,他们选择游幕各地幕府,帮助地方处理政事、佐平叛乱、安辑流亡、治漕理狱,以志在民生的精神境界坚守遗民身份,为清初社会发展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面对以夷变夏的现实,明遗民所遭遇的易代更具有独特性,因为明遗民们所面临的不止是“异性”,更为痛心疾首的是“异族异性”。他们经受的是一种双重考验。然而文化认同的消失,满汉异质文化的碰撞,随着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满汉文化经由了从冲突到融合再到全面整合的过程,明遗民对满清的态度也由反清逐渐附清,从而在异质文化之间培育起共同的文化心态,生成具有高度同一性的民族凝聚力,最终建构起共同的价值理念。遗民精神和遗民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民族气节、文化关怀、生民忧戚。民族气节和文化关怀,固然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品味,造就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然而明遗民的经世思想,即生民忧戚,正是本文所极力推崇的,一个社会进步的激情和潜力,不可能抽象的存在于虚幻的文化民族主义意识之中。只有大多数社会成员身体力行的为社会的进步努力作为时,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才会有社会前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明遗民游幕作为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更为满汉文化的融合甚至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做出巨大贡献。

清初社会;明朝遗民;士人游幕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史

卜照晶

2017

中文

K249

43

2019-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