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

刘彦辰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引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或是致残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口逐年趋向老龄化的问题及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都是使得糖尿病发病率一直在不断的节节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们的预测,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人数,如今已被医学界一致列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排行中的第三杀手,然而这其中兼患有DPN的人数约占55%-85%,由此可知DPN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然而本病的临床的症状表现多见复杂,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感觉和自主神经受累,兼伴有运动神经元比较轻微的受损,尤其是以周围性神经的损害。临床上多是以损害四肢远端为主,上肢受累较轻,下肢受累较重,并且在早期的时候是以感觉障碍为主要症状,一般上可各别表现为双侧肢体远端并呈对称性上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触电感、疼痛等,也有部份DPN患者可出现下肢远端感觉较为严重烧灼性的疼痛,也可常见夜间症状加重难忍而造成睡眠障碍导致失眠,继而引发运动功能减退,肌肉萎缩等甚至残废。所以现今应当积极的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同时也必需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所引发的致死率、致残率等,除了改善临床症状外,在治疗上也需进一步达到并且提高DPN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控制病情方面将显得更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理论部份  (1)DPN的文献资料整理。DPN的治疗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治疗上的特效药物,临床上可用的有效西药相关研究也鲜少。本文系统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古代和现代医家们对于DPN的认识以及近代有关的研究进展。针对DPN的机理探讨,袓国医学认为按照本病的症状将其归属“痹证”、“痿证”等范畴,中药通过其多靶点作用机制的特色在DPN的治疗中凸显优势。现今多数医家学者们均认为消渴病合并痿症、痹证等范畴,皆可归属本病之病因病机。并针对治疗本病上进行大量相关且深入的研究,虽然各位医家在针对本病发病的原因以及病机的转化有着多数不同的观点,但大致都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的不足,导致气血上阴阳亏损,致邪滞经络,再因脏腑功能的失调及气血不濡筋骨而引发此病。针对临床上的治疗上多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益气养阴等治法。  (2)DPN的六经辨治规律探讨。《伤寒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各方面均有详细记载,但是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却无有关确切的病名记载,相关文献极为有限,而从临床表现角度上来看,DPN多属于中医的“痹证”、“血痹”、“厥证”、“麻木不仁”、“脉痹”、“痿证”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的症状可见:麻木不仁、手足逆冷、身重(肌无力、肌萎缩或瘫痪)、疼痛、瘙痒等,《伤寒杂病论》中亦有不少的论述。这些均与现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描述有极大的吻合之处。  归纳整理总结导师朱章志教授辨治DPN多年临床经验,提供本病临床上辨证治疗用药之思路以及加强六经辨证论治对DPN的依据。  (3)贴敷药的文献资料整理。贴敷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本文临床研究,在针对寒湿困脾证贴敷药的选取,以《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作为主方,意在于取其功能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中医学认为血虚寒气凝滞不达四肢末梢所致,以养血散寒之法治疗。此方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收录,作为治疗DPN阳虚寒凝证的主方,故本文研究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方来治疗寒湿困脾型的DPN。  2.临床部份  (1)背景:目前来看,中医学上仍然缺乏统一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和系统治疗的标准及规范化,此点仍需要各中医界医家学者们对本病进行更有系统的研究,《伤寒论》中谈及到以“脏腑经络、阴阳营卫、气血津液、痰瘀”之论,从中认识了解到六经是运行营卫的道路,病邪是由于通过六经从阳至阴、从实到虚、从经转腑、脏的传变规律,进一步而反映了六经理论中特有的生理状态与病理转归。  六经辨证体系具有人体整体意识和动态变化的观念,辨证上运用此法更加具有优势来了解DPN的机理特性。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多样,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结合贴敷疗法,有着成本以及极为简便的使用特性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2)目的  ①根据目前的现代研究进展来进行探讨,对于DPN的西医发病机理目前暂时尚未完全明白,这其中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学说,例如有肌醇代谢紊乱、微血管的功能和结构的异常、多元醇通路激活、脂质代谢异常、非酶促组织蛋白糖基化、基因因素等多种原因,临床上针对此病的发病机理而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控制高血糖,血管扩张剂、补充维生素、抗氧化剂、中肌醇、神经营养因子、应用醛糖还原剂的治疗应用以及针对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得到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改善肢麻及疼痛感症状疗效有限。本研究以内服和外敷方式运用中医药来介入治疗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治疗,增加其改善症状的疗效。  ②本研究运用《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体系结合中医诊断学,来探讨DPN的辨证论治依据及经方贴敷(当归四逆汤)的运用之思路,并进一步探讨运用经方贴敷治疗寒湿困脾型消渴筋痹的治疗优势。  (3)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参考来了解DPN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以《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体系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变的病理机制,以内服和外敷方式来治疗,增加改善其症状的疗效。并研究运用现代医学《多伦多(Toronto)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调查表》、《寒湿困脾证症状分级量化表》做为肢体麻木改善情况进行测量。对符合标准的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对照组、治疗组及安慰组=l:1:1比例随机分组分配,其中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贴敷药)、安慰组30例(常规治疗+贴敷面粉)。  (4)结果:90例患者经治疗1个月的临床观察中,贴敷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结果提示:三组TCSS评分,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神经症状、神经反射及感觉实验治疗前、后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安慰组及对照组;而安慰组只在神经症状、神经反射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对感觉实验的改善疗效则与对照组相当。提示表明治疗组具有明显的疗效,进一步说明在治疗寒湿困脾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而言,以经方贴敷(当归四逆汤)来改善肢麻及疼痛感症状,具有明显的优势效果。  在中医治疗寒湿困脾型筋痹之症状研究中,结果表明:经一个月的治疗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改善;在食少纳呆、口腻、头身困重、怯寒、腹满五项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均由于其余两组,而安慰组则略优于对照组。提示说明中药贴敷的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总体优于安慰组及照组,而面粉贴敷的安慰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略优于对照组;在疗效评算中,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80%,无效率为20%;安慰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60%,无效率为40%;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40%,无效率为60%。提示中药贴敷的治疗组在改善寒湿困脾临床症状方面,总体明显优于安慰组及照组。从本研究中以贴敷方式来做为治疗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多样及有效性。  (5)结论: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临床上的症状多数可见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自主神经。临症上最为多见的类型是以肢体远端呈对称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本病临床上的特征表现多为怕冷、麻木、烧灼感,甚至不能忍受衣被的摩擦。  导师朱章志教授从医多年,精研《伤寒论》颇有心得,从“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首辨阴阳”为依据,以六经辨证为大法,提倡天人合一、五运六气为治疗原则。认为:现今社会人们对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均发生变化,多偏好喜食肥甘厚味,进一步而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停聚。再加上广东岭南地区夏季较长且天气炎热,汗孔洞开,肌腾不密,不胜风寒之侵袭,出汗多则易伤阳;其次,现代人们夏季经常处于空调环境,然而这种寒凉,凉爽的空调之气,可视为就是一种非时之气,极易伤阳;再者,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多爱偏食生冷食物,冰冻饮料,容易导致寒邪直中中焦,损伤脾胃阳气;最后,现今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夜生活丰富,大多数人与农业社会时期比较均多偏于晚睡,阳不入阴而易耗损阳气。故临床上多见DPN患者的表现为肥胖、汗多足冷、腹胀纳呆、动则气短、舌苔白厚或腻、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沉弱等,均属阳虚湿盛的脉证,总结了“阳虚湿阻络瘀”为DPN主要关键病机以及常见的证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贴敷疗法;当归四逆汤;临床疗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博士

中医临床基础

朱章志

2013

中文

R259;R587.2

94

2018-1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