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两汉谐辞研究

陈纯
杭州师范大学
引用
“谐辞”之名出自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刘勰将“谐辞隐言”放在有韵之文的末篇,将它视为一种文体。在众多的古代文体中,“谐辞”属于一种小众文体,它起源于先秦时期,两汉时期是谐辞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谐辞作品的数量较先秦大量增加,体式上逐渐定型。其中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逐贫赋》、班固的《答宾戏》成为了后人创作谐辞的体式典范。在表现手法上也逐渐成熟,并对后世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以两汉时期的“谐辞”作为研究对象,对两汉谐辞作品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从社会政治,人物心理、功用价值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  首先考察谐辞的起源,回溯先秦时期谐辞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两汉谐辞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两汉谐辞文本的剖析,探讨两汉文人创作谐辞时的心理诉求及其折射的社会背景状况。并从规模、文学体式、文体特征、创作手法的承继和影响等方面,综合客观地评价两汉谐辞的价值和地位,力证两汉文人谐辞足以为后世垂范,是历史上谐辞作品发展的成熟期和关键期。第三章重点是对两汉民间谐辞的探讨,并通过民间谐辞语言犀利幽默而文人谐辞则主要倾向于对自身怀才不遇以及文人情怀的表达等特点的对比,揭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共同来印证两汉谐辞的辉煌。

两汉时期;谐辞;文学体式;创作手法;语言表达

杭州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文学

叶志衡

2017

中文

I206.2;I207.2

65

2018-04-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