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某三甲医院胃癌用药趋势研究及阿帕替尼用于胃癌的不良反应集中监测

赵峻洁
郑州大学
引用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实体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命健康。早期胃癌尚可接受手术治疗,预后效果较好,但多数胃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上发现时已发展为晚期,甚至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失去手术根治时机。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进行持续的全身化疗方能延长生命,但由于常规化疗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痛苦。阿帕替尼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2014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1.1类新药上市,用于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三线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应用过程中,多数患者出现了高血压、蛋白尿、腹泻、腹痛、出血等多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能耐受而出现病情进展和治疗失败。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某三甲医院胃癌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近年来胃癌患者发病趋势及化学治疗方案的演变趋势。通过医院PASS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以及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3年至2016年入院原发胃癌患者病历信息,分别统计胃癌患者基本情况、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和化疗方案应用情况。通过查阅病例,共纳入2216例胃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2倍,高龄人群(≥60岁)为胃癌患者的主体人群,但呈现年轻化趋势。化疗方案以两药联合应用及三药联合应用为主,氟尿嘧啶衍生物、铂类、紫杉醇类依然为抗癌治疗的基本药物,且口服制剂的应用占据较大比例,同时靶向治疗的应用表现出突出的活力,胃癌治疗逐步呈现精准化个体治疗。  2.在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以“甲磺酸阿帕替尼”、“阿帕替尼”、“apatinib”、“不良反应”为关键词对该药上市后发表的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检索,对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收集符合条件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 122 篇,病例报道 633 例,男性患者384例,女性患者249例,男性约为女性的1.5倍;患者最大年龄78岁,最小23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179例,占43.98%,手足综合征264例,占64.86%,出血183例,占44.96%,蛋白尿、血尿146例,占35.87%;腹泻、腹痛188例,占46.19%。因不良反应停药患者26例,占4.11%。多数患者能耐受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3.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某三甲医院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的胃腺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进行阿帕替尼不良反应集中监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使用情况、临床检验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探索该药上市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共收集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病例168例,其中有10例患者无法追踪,未获得不良反应信息。在能追踪到的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的 158 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3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76%,高血压、手足综合症、出血、疲劳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痛腹泻为该药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56例患者因无法耐受高血压、消化道出血、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疗效不佳等症状在医师指导下停药或自行停药,但有24名患者基本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胃癌患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高发,高龄患者为胃癌的主体人群。胃癌化学治疗方案仍以传统化疗方案为主,但小分子靶向疗法表现出突出的活力。靶向治疗正在改变传统治疗模式,抗癌治疗逐步面向患者精准化个体用药。甲磺酸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一般可耐受,高血压、手足综合症、出血、疲劳乏力为其常见不良反应,但不同患者间差异较大。

胃癌;用药情况;阿帕替尼;不良反应;集中监测

郑州大学

硕士

药学

吴春丽

2017

中文

R735.2;R979.1

73

2017-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