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1198406

清中后期(1729-1911)酉水流域市镇发展研究

李亚
中南民族大学
引用
酉水流域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自古是土家族聚居区,也是土家、汉、苗等多民族互动区,历史上各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各自书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酉水流域属武陵山区地带,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历史上,长期的羁縻与土司统治使酉水流域极为封闭,一方面,社会长期保持“控制型”封闭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文化形态独异。在地理与社会的双重封闭环境下,酉水流域在土司统治时期的商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品交易较为单一,区域市场还未形成,城镇力量发展微弱。  清雍正年间,酉水流域先后改土归流,中央王朝直接统治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重大变革。改土归流使土家族地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开启了“王化”进程。土司时期“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禁令被废止,区域封闭性被打破,地方社会在时代的变革下迎来新的发展。随着地区开放,人口流动加强,大量外来移民进入酉水流域,开荒垦殖,加之清政府的积极经营,酉水流域的开发进程加快。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区域内商品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而地方农业的发展、市场的刺激,使商业性农业不断发展,酉水流域市镇兴起与发展成为历史的趋势。  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由封闭走向开放,市场日开,市镇兴起。乾隆时期,酉水流域各县市镇广为分布,市镇获得初发展。同治时期,国际桐油市场开辟,酉水流域市镇由此走向繁荣,各县新设立市场数处,清政府亦设救生船助力商业发展。就市场位置选择看,于交通要道设市为必然选择,边区要塞为市场设立的普遍选择,新旧政治中心是市场设立的必然关照。总体来看,酉水流域各县市场数量不一,分布不均,同时,小区域内市场数量的多少与周边优势资源的分布负相关,大小的市场辐射范围不均衡。市场按集期依次开市,一般以每旬2集为主。政府基于责任的立场监管市场,通过设立巡检司等政治机构对重要市镇进行管理,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另外,通过设立牙行等机构,监控社会商业实体,征收商税,发挥商业发展之于国家政治统治的作用。  市镇发展下,日常生活用品皆进入市场,手工业亦获得较大发展,商品行业繁多,商人阶层发展壮大。酉水流域商品贸易形成了,以桐油、牛皮、棓子等土产顺酉水而下至常德、汉口等大城市,棉纱、布匹、南杂、瓷器等生活用品逆酉水而上至酉水流域各地的商品流通网,区域内各县乡均被纳入整个市场网络中。桐油贸易作为酉水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支撑,其兴衰关乎酉水流域市镇发展的盛衰。酉水流域发展成为专业性桐油市场,并带动区域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镇的繁荣,区域内外贸易圈形成。区域外贸易圈把酉水流域市场纳入整个中国市场体系,使酉水流域社会由“边缘”逐步向“中心”靠拢。区域内贸易圈亦把广大农民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中,促使社会各阶层以贸易为纽带,不断地交往、交流与交融,加强区域内土家族的内部联系,促进区域地方社会的整合。酉水流域固有的自然经济被打破,社会各阶层均被卷入市场体系,并以各自所掌握的资源加入商品市场,或主动融入,或被动改变,市镇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区域地方社会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基于市场交换的分工不断发展,社会各群体间的联系加强,互动的比率增加,相互依赖性增强,形成社会团结与凝聚力的基础,并促进地方社会整合。在市镇发展过程中,基层社会的人际互动以市场为平台,在实现经济交往的同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互动与交融。随着商品的向上、向下流动,酉水流域的内部联系加强,社会群体间及群体内部的联系与认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强。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中,群体间的精神纽带得到加强,并成为促进地方社会整合的精神基础。在市场活动中,利益的相关性促使社会各阶层又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发自觉地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有序,社会各阶层基于利己主义的立场促进了地方社会整合,酉水流域的民族社会更加趋向一体化。反思清中后期酉水流域市镇的发展,对于当下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酉水流域;社会整合;商品经济;市场交换;市镇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

博士

中国少数民族史

段超

2016

中文

F299.29

214

2018-0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