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苓桂剂证治规律研究

刘巧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苓桂剂源于东汉末年张机之《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异常的代表方。后世医家继承前人临床经验将苓桂剂应用于临床各科疾患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习仲景辨证思维模式,探寻其临床用药规律,是我们年轻一辈中医生的使命。该研究将以《伤寒杂病论》中的苓剂作为探究对象,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合跟师学习的临床经验,全面地归纳苓桂剂的证治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施方遣药提供参照,更好的服务临床造福患者。  方法:本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636例来自2015年以前公开发表于中医药期刊的苓桂剂文献资料(496例)和跟随导师门诊记录的苓桂剂病案(140例)作深入地研究。用现代数学统计学方法(频数统计分析方法、关键字统计分析法、黄金分割法)对63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病因、病程、舌象、脉象、用药规律、西医疾病谱、中医疾病谱作进一步分析。系统地归纳苓桂剂证的主要适用指征、加味药物规律、西医疾病谱和中医疾病谱。最后将临床证治与历代医家的见解进行比较、印证,探究苓桂剂的证治规律。  结果:①苓桂剂证的一般发病规律: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主要发病人群为中年和老年,其中中年发病最多,老年次之。发病季节以夏季最多,冬季次之。病因主要为内伤杂病、体虚、饮食失宜及外感。主要病程范围在1年以内。②临床辨证指征:舌质主要为淡白、淡红;苔质为滑苔、腻苔、薄苔,苔色为白色;舌形以胖大舌和齿痕舌为主。主要脉象为沉脉、弦脉、滑脉、细脉。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胸闷、心悸怔忡、眩晕、气短、气喘、纳差、咳嗽、口渴不欲饮、口淡、浮肿、乏力、恶心呕吐、心下痞坚、胃痛、便溏、尿多、关节疼痛。③用药规律:茯苓常用剂量为18克、20克、25克。桂枝常用剂量是9克、10克、12克。636例病案中加味药物总共212味,总共加味次数为2185次,每味药平均加味次数为10.3次。主要加味药物类型是补虚、化痰、温里、化湿、利湿、理气、活血化瘀。主要加味药物是黄芪、干姜、半夏、苍术、人参、厚朴、车前子、通草、薏苡仁、川芎、制附子、枳壳、肉桂、陈皮、五味子、浙贝、天麻、瓜蒌、钩藤、黄柏、大腹皮、远志、当归、党参、藿香、桔梗、砂仁、牡蛎。④西医主治疾病以消化系统最多,消化系统中又以胃炎、胃痛、腹泻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精神系统、泌尿系统。中医主治疾病以脾胃病、肾病、肺病、心病为主。其主治病证为眩晕、咳嗽、胸痹、泄泻、水肿、心悸、淋证、消渴、肺胀、便秘、遗尿。  结论:苓桂剂群主要包含八首方剂,分别是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茯苓泽泻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茵陈五苓散、防己茯苓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利湿退黄,通阳利水,化气行水,理气降逆,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主要适用水气痰饮病的治疗。后世医家不断继承前人经验,随诊加味极大拓展了该类方剂的应用范围,促进了中医临床的不断发展。

《伤寒论》;苓桂剂类方;水液代谢异常;证治规律;临床经验

广西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医临床基础

杨宏宝

2016

中文

R222.2;R289.1

81

2017-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