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1122154

芍药内酯苷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赵朕雄
济南大学
引用
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又名白芍苷是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芍药(Paeonialacti flora Pall.)或赤芍(Paeonia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提取物,属于单萜类化合物。有研究证明,芍药内酯苷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调节免疫力,舒张平滑肌,抗炎等作用,此外其还有杀灭病原微生物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芍药内酯苷理作用广泛,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芍药内酯苷具有抗抑郁作用,可促进睡眠、保护脑神经,其药理活性甚至超过了中药白芍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所以,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现拟申报一类新药。本研究工作旨在研究芍药内酯苷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为该化合物的临床研究以及剂型研发提供初步依据。  目的:对芍药内酯苷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获得其吸收、分布、排泄以及代谢酶的相关数据。  方法:利用 LC-MS/MS技术对芍药内酯苷的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其血药浓度、组织药物浓度、排泄物药物浓度等。通过计算得到芍药内酯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利用体外肝微粒温孵技术,确定芍药内酯苷是否被细胞色素P450各个亚型所代谢,以及是否对细胞色素P450各个亚型有抑制或诱导作用。利用体外Caco-2细胞模型技术,研究芍药内酯苷的吸收特性。  结果: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简单、快速的检测ICR小鼠和Beagle犬生物样品中芍药内酯苷分析方法。利用 LC-MS/MS技术,直接沉淀蛋白法,进行生物样品的测定。生物基质不干扰芍药内酯苷的测定,经方法学验证,芍药内酯苷的在1~1000 ng/mL线性范围良好,最低定量下限为1 ng/mL;该方法的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小于(RSD)小于12%,方法准确度在93~107%之间,回收率在85%以上。  小鼠单剂量口服芍药内酯苷(3.5 mg/kg、7 mg/kg、14 mg/kg)后于不同时间点从眼底静脉丛快速准确取血后,采用上述 LC-MS/MS方法进行血药浓度检测,并绘制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0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ICR小鼠在服用芍药内酯苷后吸收和消除较快,在10 h左右消除完全消除,三个剂量组的Cmax、AUC(0-∞)均与剂量呈线性相关,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  ICR小鼠单剂量给药7 mg/kg后在10 min、1 h、6 h立即颈椎脱臼处死,测得各组织中药物浓度。结果表明在10 min时各组织已均有芍药内酯苷分部,除肠、胃、肾外其余组织含量均较低;1h时各组织含药浓度基本达峰;6h时各组织含药浓度均显著降低。所以,芍药内酯苷在各器官内无药物蓄积情况。  Beagle犬单剂量口服芍药内酯苷(0.5 mg/kg、1 mg/kg、2 mg/kg)后测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比格犬在服用芍药内酯苷后吸收和消除较快,在10 h左右消除完全消除,三个剂量组的Cmax、AUC(0-∞)均与给药剂量呈线性相关,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  Beagle犬在连续十天(每天口服一次)口服芍药内酯苷1 mg/kg,通过服药前监控血药浓度发现,在服药前芍药内酯苷在比格犬体内已经基本消除完全;通过最后一次给药后计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单剂量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较,发现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差异。结果表明芍药内酯苷在多次服用时无药物蓄积现象。  利用体外温孵技术,将芍药内酯苷与细胞色素P450各亚型及人肝原代细胞孵育,结果发现芍药内酯苷对P450酶各亚型和人肝原代细胞无诱导和抑制作用。  利用 Caco-2细胞模型,考察芍药内酯苷的吸收机制,结果发现芍药内酯苷的在Caco-2单细胞模型中吸收较差,外排率大于2。  结论:芍药内酯苷在ICR小鼠和Beagle犬体内吸收、消除较快,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在体内无蓄积作用,对P450酶各亚型和人肝原代细胞无诱导和抑制作用。

芍药内酯苷;药代动力学;细胞色素P450;肝原代细胞;Caco-2细胞;抗炎作用

济南大学

硕士

药物化学

姚庆强

2015

中文

R285.6

101

2017-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