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1122111

中国麻风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

刘丹
济南大学
引用
研究背景:麻风( leprosy)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leprae, M.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并可以导致不可逆性的神经功能损害和慢性畸残。当前麻风的控制策略是基于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多药联合化疗(multidrug therapy, MDT)方案。氨苯砜、利福平及氯丙酚嗪被用于多菌型麻风的治疗,而氨苯砜和利福平被用于少菌型麻风的治疗。氧氟沙星是治疗单发性皮损的关键药物。然而自1964年起,氨苯砜、利福平及氧氟沙星耐药逐渐被报道,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最近的研究证实三种药物的抵抗分别与Folp1, RpoB和 GyrA基因上的特定的耐药决定区域(DRDRs)突变有关。之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三种药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显示耐药率各不相同。  实验目的:1.检测我国山东地区麻风病人的麻风分枝杆菌中是否存在耐氨苯砜、利福平及氧氟沙星突变;2.统计山东地区耐氨苯砜、利福平及氧氟沙星菌株的出现频率。  实验方法:收集麻风患者的皮损组织标本,提取麻风分枝杆菌 DNA,然后进行Folp1, RpoB和GyrA基因目的片段的扩增,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并直接对目的片段测序进行序列分析,从而检测突变位点。  实验结果:在67例Folp1片段中,发现1例突变;在57例 RpoB片段中,有5例突变;在81例GyrA样本中,发现21例突变。三基因片段的突变频率分别是1.5%,8.8%及25.9%。另外,在三例新发麻风患者中发现了多重耐药菌株,1例为Folp1基因和RpoB基因的突变,2例为RpoB基因和GyrA基因的突变。  结论:首先,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新发麻风病例中,耐氨苯砜菌株出现频率较低,同时多重耐药麻风分枝杆菌的频率也较低。其次,我们在中国首次报道了原发性的多重耐药麻风分枝杆菌菌株。

麻风病;多药联合化疗;麻风分枝杆菌;氨苯砜;利福平;氧氟沙星;耐药基因;突变位点

济南大学

硕士

皮肤病与性病学

张福仁

2015

中文

R755;R453

72

2017-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