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1121698

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分析

姜冰
济南大学
引用
余华长篇小说中有一个密集出现的特殊群体——孩童形象。他们或是作为小说的直接叙事策略,贯穿于故事的始末,如《在细雨中呼喊》;或是作为与成人世界的对立面,用来审视成人世界里充满的苦难与荒诞,如《活着》、《兄弟》;或是作为一个条独立发展的脉络,推动故事更好的前行,如《许三观买血记》、《第七天》。故此,分析作品中的这些孩童形象,既有助于掌握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要旨,也对更好的理解作者、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不无裨益。  本论文结合已有研究、作者作品及早年生平、笔者个人思考等,主要从三大方面来分析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孩童形象:表现形态、生成因素及内在意蕴。  第一章分析了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的表现形态,主要是从孩童的个人遭遇、言谈举止、性格心理等方面具体阐述。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知的少年儿童,余华作品中的孩童形象大多被赋予了超出他们自身年龄段的特质。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拥有着隶属于成人的老成和色情,而且还多出了一抹成人的忧伤色彩。  第二章分析了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的生成因素,主要是从作者自身及所处时代两方面入手。作家自身的经历,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无疑都会对其作品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余华的少年时期是伴随着医院的消毒水的味道和漫漫文革度过的,他初登文坛之际又恰逢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种机缘巧合交揉在一起,势必会影响到其作品的创作,而我们也从其作品中的孩童形象身上,直观的看到了这种影响。  第三章分析了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的内在意蕴,主要是围绕儿童视角及孩童形象之审丑两方面来展开的。儿童视角是余华在塑造孩童形象是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叙述策略,相对于成人视角而言,这种视角一方面可有助于增强叙事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反思成人视角。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余华运用儿童视角塑造出的孩童形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孩童,书中的他们就审美意义来说,都是不美的,都在形式上呈现出了丑的特征。但深入分析这些形式上丑的事物,我们会发现其美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了,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作者余华在描写孩童形象丑的尺度上有时也会失衡,从而带来负面效应。

余华;长篇小说;孩童形象;叙事策略;审美艺术

济南大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

夏秀

2015

中文

I207.4;I042

65

2017-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