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1024484

莱夫利《万事之由》中不确定性研究

宋丹旖
三峡大学
引用
埃及裔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莱夫利(Penelope Lively,1933-)的《月亮虎》在1987年获得了布克奖后而名声大震。近几十年来,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于多国各地,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注重探索过去与现在关系的主题萦绕在莱夫利的多部作品之中。2011年,莱夫利在新作《万事之由》(How It All Began)中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多项技巧,给读者传递了她对未来、人生、社会的不确定性思考。“蝴蝶效应就是原因”----小说序言引文中的第一句话即对小说标题给出了解释。这一切都是怎样发生的?夏洛特就如同那只蝴蝶,发生在她身上的偶然事件就如振动的翅膀,扇动了不确定因子,让另一片未知的世界也陷入了不确定的混沌漩涡之中。面对后现代社会社会的偶然性、碎片性、不连贯性以及不确定性,《万事之由》在传承了莱夫利关于历史与时间、过去与记忆主题的同时,挑战了传统的叙述手法,改变了读者对小说的传统阅读认知,消解了故事的二元对立模式,给读者以阅读的惊喜感,引导读者领悟后现代小说艺术之美,表达对当代人的人文关怀。本文立足于对《万事之由》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分析探讨通过主题、叙述、人物角色所传达的不确定之美。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就作者、作品、文献综述及创新点和意义进行论述,并阐述此文需应用的后现代主义背景和不确定性理论内涵。第二章标题为“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将结合文本中三位主要角色来表现----分别为: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玛丽恩:“梦想”与“现实”的迷失;人物性格的不确定性----夏洛特:“坚强”与“脆弱”的结合体;人物内心的不确定性----露丝:“理智”与“情感”的挣扎。第三章为“叙述的不确定性”。叙述的的不确定性从叙述结构、叙述结果和叙述者三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非线性叙述结构带来的不确定性----语言的拼贴,碎片化的情景,时空并置使得故事情节在不同人物中来回穿梭,改变了传统叙述的时间结构,增加了文本的随机性和难度;二是元叙述下的开放性结局带来的不确定性;三是转换多变的叙述视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第四章为“主题的不确定性”。莱夫利在小说中表达了多个主题,包括历史记忆与当下的关系问题,混沌世界下的一次次“偶然”所带来的巧合问题,包括老龄化带来的困扰,自我救赎和人生价值实现等问题。本章列举“混沌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历史和现在二者交织融合关系两个主题进行分析探讨。第五章为“《万事之由》不确定性的艺术”。在对文本中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的产生背景分析介绍后,在两个小节中对《万事之由》中的不确定性产生原因和功用及《万事之由》不确定性的当代意义进行探究,且对此本小说想要传递的社会意义、美学意义及要达到的阅读效果在此章进行阐述。第六章为本文总结部分。不确定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本特征之一,在《万事之由》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佩内洛普·莱夫利在作品中采用后现代主义技巧,表现其鲜明特征,通过矛盾多变的人物形象、拼贴碎片化的故事情节、“去中心”多元化的主题给读者建造了一个看似奇特、不确定的、瞬息万变的社会,消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强调了社会的零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创建了一个虚构却又真实的动态世界。莱夫利正是想通过这样一部作品来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感悟、批评之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冀。莱夫利在《万事之由》中尝试着去寻找社会运行的终极规律,偶然中的必然或许潜藏着作者对人生宿命的一种态度,更是从故事中流露出对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人文关怀----人不是孤立个体,身处发展联系的混沌社会之中,冷漠是我们该舍弃的。因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小事,随时可能成为改变你我人生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对人生、后现代主义社会和艺术产生积极思考。十分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在警示和启发读者作用上影响深远。

埃及文学;小说创作;后现代主义;《万事之由》

三峡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王秀银

2016

中文

I411.074;I054

55

2017-02-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