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农户兼业背景下小麦技术效率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韩亚恒
中国农业科学院
引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户兼业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普遍形式和粮食生产的主要形式。因此,新形势下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十三五”农业现代化两大目标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农户的兼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采用Logit模型和SFA模型,对小麦生产中不同兼业农户类型的技术效率进行对比,并分析影响农户兼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及不同兼业农户类型技术效率的差异,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2004-2011年,河南省农户兼业不断深化,纯农户(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0%及以下)和I兼农户(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0%以上且50%及以下)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中I兼农户的下降速度快于纯农户;II兼农户(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的比重持续增加,兼业农户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纯农户。  (2)2004-2011年,在0-2亩以下、2-4亩以下、4-6亩以下和6亩及以上四类耕地规模分布中,纯农户和I兼农户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II兼农户呈增加趋势。其中,纯农户分别下降8.5、4.8、8.6和11.8个百分点,I兼农户分别下降13.5、9.1、23.6和33.1个百分点,II兼农户分别增加22.0、13.9、32.1和44.9个百分点。随着农户兼业的不断深化,耕地规模在0-4亩以下的比重增加,在4亩及以上的比重下降,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由中高规模向中小规模转变,耕地趋于分散化。  (3)2004-2011年,纯农户和I兼农户在0-4亩以下的比重均呈增长趋势,4亩以上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II兼农户在0-2亩以下和6亩及以上的比重呈增长趋势,2-6亩以下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明纯农户具有在中等规模的耕地面积上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征;I兼农户在不同耕地规模分布中的比重变化最大,这是由于I兼农户处于纯农户和II兼农户分化的过渡期;II兼农户的耕地规模由“中间大、两头小”逐渐向“中间缩减、两头扩大”趋势发展,即II兼农户在不同耕地规模分布中趋于平均化。  (4)2004-2011年,不同兼业农户类型的技术效率变化存在差异,I兼农户呈增长趋势,II兼农户呈小幅下降趋势,纯农户保持基本稳定。整体上纯农户、I兼农户和II兼农户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分别为0.9349、0.9378和0.9267,其中,I兼农户最高,II兼农户最低。

小麦;耕种规模;技术效率;农户兼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刘现武

2016

中文

F326.11:F323.4;S512.1

72

2017-02-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