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1.01.003

Epac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动态变化

引用
目的 观察Epac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2只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36只,模型组再按4 d、1周、2周、4周、6周、8周分为6个亚组.采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Epac1、Epac2及TGFβl mRNA和蛋白在造模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肝组织中的定位.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Dunnett T3检验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肝组织Epac1(0.031 28±0.008 96)和Epac2(0.034 43±0.002 45)蛋白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胞质.Epac1在造模后4 d(0.023 97±0.003 81)、1周(0.015 81±0.002 48)表达下降,2周后开始升高,6周时达高峰,为0.039 54±0.001 4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11.58、-6.18,均P<0.05).Epac2表达水平在模型组均下降,4周时达最低水平,为0.011 21±0.001 3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0,P<0.05).TGFβl在模型组表达增加,4周时最明显,为0.011 30±0.001 03,与对照组的0.002 08±0.000 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5).Epac1、Epac2和TGFβ1 mRNA的变化趋势与蛋白水平变化基本一致.相关分析显示,Epac1蛋白水平与肝纤维化病程呈正相关(rs=0.703,P<0.01),而Epac2蛋白水平与肝纤维化病程呈负相关(rs=-0.409,P<0.05).结论 Epac1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Epac2呈持续下降趋势;Epac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Epac、转化生长因子β1、疾病模型、动物

29

R5(内科学)

王宝思肝纤维化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8001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207464;温州市科技局项目H20090014;Y20090269;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009942

2011-05-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1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传染病杂志

1000-6680

31-1365/R

29

2011,29(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