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724/SP.J.1118.2014.00075

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原核与真核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引用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系统中维持碳氮比为20︰1、水温(26.0±2.3)℃、pH7.2~7.8,24 h不间断供氧以形成生物絮团,监测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总氮(TN)、总固体悬浮物(TSS)浓度、碱度的动态变化及分析生物絮团的营养组分,并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生物絮团的原核及真核微生物组成和动态变化。养殖水体TN变化范围为6.65~11.15 mg/L,第9天达到峰值(10.11±1.05) mg/L,第12天后和第0天时的TN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TSS浓度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419.67±11.5) mg/L,第15天后TSS稳定维持在244.67 mg/L;碱度变化范围为136.68~239.20 mg CaCO3/L,第6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为30%(干重)。生物絮团原核微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某些未知不可培养的细菌组成,蓝细菌(Cyanobacterium)只存在于生物絮团培养前期(第0、5、10天),产碱菌科细菌(Alcaligenaceae)存在于生物絮团形成的整个过程,且是第5、10、15天的优势菌。组成生物絮团的真核微生物隶属于原生动物门的斜叶虫属(Loxophyllum)、隐藻纲的隐鞭藻科(Cryptomonadaceae)及Goniomonas属、硅藻纲的双头菱形藻属(Nitzschia)。其中双头菱形藻属为絮团培养初始第0天到15天特有;斜叶虫属在絮团培养后期分布较多。结论认为,生物絮团系统在养殖的15 d左右达到稳定运行的状态,能有效调节养殖系统菌藻分布,控制养殖水质,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生物絮团、PCR-DGGE、草鱼、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总氮

S964(水产养殖技术)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308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46-17;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B201201A05;“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2BAD25B01

2014-0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75-8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水产科学

1005-8737

11-3446/S

2014,(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