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一例

引用
临床资料患儿,男,2.5岁。因头面部、口周及外阴起红斑、丘疹、脱屑伴痒痛反复9个月来院就诊。患儿9个月前因“发烧”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予以静滴药物治疗(具体成分不详),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口腔出现白膜,有红色渗出物,自行外用偏方治疗效果差,后皮疹延及口周及头部,于北京某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为“鹅口疮、疱疹性口炎”,予以“口炎清颗粒、制霉菌素片、喉友、甘霖洗剂”等药物治疗,效果可,部分皮疹消退,但停药后复发,于某省级医院就诊,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予以“制霉菌素糊、甲硝唑”等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一般,后皮疹逐渐加重,延及阴囊及颈部,于上海某医院诊为“口腔念珠菌感染”,予以静滴“胸腺肽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效果差。患儿家属间断给予患儿应用制霉菌素,病情时轻时重,2012年4月30日于我院就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体健。体温37.1℃,脉搏94次/分,呼吸略促,神志清楚、哭闹不安,智力正常,抱入病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结膜无黄染,牙齿稀少,切齿成锥形,颈部活动自如,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9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皮肤科检查:头面部、口腔及阴囊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局部融合成片,边界清,部分少许鳞屑,奥氏征(-),部分指甲甲周红肿,甲板增厚变灰白色,表面粗糙(图1~3)。口腔、舌、软腭等处可见点状红斑,上覆白膜,散在分布,部分融合成片,擦去可见红色渗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84×109/L,中性粒细胞6.08×109/L;尿常规,酮体+2,糖+4;血生化,葡萄糖9.4 mmol/L,糖化血清蛋白2.8 mmol/L,C肽0.01 ng/mL(0.6-6.2), IgG、IgA、IgM、IgE、C3、C4均正常, CH50血清总补体88 U/L(23-46)升高,血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大致正常。 NK 3.79(4-26)%下降;CD3+75.07(55-78)%,CD3+/CD4+32.31(27-53)%;CD3+/CD8+34.79(19-34)%升高;CD3-/CD19+20.40(10-31)%:CD4/CD80.93(0.98-1.94)下降。头面部、口周、阴囊及指甲部位皮损真菌镜检(+),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皮损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质层可见较多孢子,棘层增厚,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较多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移入表皮,可见界面改变(图4)。 PAS染色可见菌丝及孢子(图5),银染色菌丝阳性(图6)。综上诊断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型糖尿病。予以抗真菌治疗:静滴氟康唑注射液6 mg/kg,日1次,5天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胶囊50 mg,日1次,持续口服1月。同时调节免疫治疗: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肌肉注射,隔日1次;口服脾氨肽口服液2 mg,日1次。外用呋喃西林液湿敷,复方酮康唑乳膏涂搽。同时进行胰岛素10 U分3次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降低血糖,治疗有效,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治疗1个月后,头面部及阴囊皮损基本消退,指甲改变不明显,甲周红肿消退。

皮肤黏膜、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制霉菌素、头面部、口腔念珠菌感染、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阴囊、医院就诊、淋巴细胞、口服、患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复方酮康唑乳膏、复发性口腔溃疡、指甲、诊断、胰岛素、伊曲康唑胶囊、胸腺肽注射液

32

R75;R9

2017-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34-73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1009-1157

37-1348/R

32

2016,32(1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