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棘球蚴病野外犬科类传染源网格化干预与评价

引用
目的 在棘球蚴病高度流行区评价基于网格化规划投放驱虫药饵控制野外犬科类传染源的初步效果. 方法 2016年4-10月,选择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野外犬科类动物活动频繁的格孟乡和呷依乡分别作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依据现场地形走势,采用网格化设计,格孟乡按照20m×100m和30 m×100m的规格划定投药区,采用手持GPS记录各投药点的地理位置,期间每2个月(即4、6、8和10月)在各投药点投放8~10粒驱虫药饵(吡喹酮含量50 mg/粒),同步采集各投药点1 m半径范围内的野粪;于呷依乡选择1处200 m×1000m的环境区域,不实施投药操作与干预,期间每2个月同步采集区域内野粪(每次不少于50份).通过形态辨析法初步辨别采集的粪便类型,ELISA检测棘球绦虫粪抗原.分别于2016年4月和8月,在格孟乡和呷依乡开展小型啮齿类中间宿主(高原鼠兔)的密度调查.解剖捕获的高原鼠兔,检查其脏器的棘球蚴感染情况. 结果 2016年4-10月,于格孟乡共完成240个点、15 000余粒驱虫药饵的投放.格孟乡粪便出现率为35.4%~56.3%,狐狸粪、犬粪和狼粪的构成比分别为51.9%、31.5%和16.6%;呷依乡狐狸粪、犬粪和狼粪的构成比分别为为5.5%、94.5%和0.格孟乡共采集野粪464份,粪抗原阳性率为1.08%;呷依乡共采集野粪418份,粪抗原阳性率为1.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宿主调查结果显示,格孟乡冬季、夏季高原鼠兔的密度分别为273和498只/hm2(1 hm2=10 000 m2),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6.8% (3/45);呷依乡冬季、夏季高原鼠兔的密度分别为784和632只/hm2,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3.7% (13/354). 结论 网格化规划可用于棘球蚴病中间和终末宿主分布的调查与评估,网格化规划下的定点投药措施效果还需延长观察时间.

棘球蚴病、野外犬科类宿主、网格化、效果

36

R532.32(寄生虫病)

2018-12-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95-49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000-7423

31-1248/R

36

2018,36(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