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8812.2015.11.009

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研究进展

引用
1977年 Gruentzig[1]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标志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诞生。 PTCA 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第一次革命。而 PTCA 主要问题是术后再狭窄率高。由于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及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等因素,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率高达30%~50%[2]。20世纪90年代,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的出现克服了血管弹性回缩,大幅度降低了再狭窄率,但是依然存在血管内膜增生、血栓机化、纤维化等因素,BMS 术后再狭窄率仍较高[3]。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将术后再狭窄率进一步降低5%左右[4]。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及荟萃分析均证实了 DES的优势,从而使 DES 成为目前 PCI 术的主流,带来了新的一次革命。随着 DES 广泛运用于临床,其术后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为突出的是晚期支架内血栓( stent thrombosis,ST)。 ST 形成概率随着术后年限的延长而有所增长。为了达到在短期内避免靶病变血管内皮过度增生和再狭窄发生,同时在远期的过程中避免因免疫抑制药物的刺激引起炎症及变态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化,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应运而生。该支架的面世,被认为是 PCI 技术的第四次革命[5]。

生物可吸收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

R541.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16-03-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643-64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004-8812

11-3155/R

2015,(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