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溯源与监管创新

引用
我国的”影子银行”实践并不具有脱媒性,而是代替银行成为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用中介; 其风险形态因此也与传统银行近似,突出体现为金融机构层面上的期限错配.与美国不同,我国形成上述风险特征的制度性根源主要不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二元监管结构,而更多归因于长期以来的金融抑制策略、路径偏好及思维定式.就法律政策选择而言,一方面确有必要强化银行的信用中介专营权及相应规则,抑制监管套利、防范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要考虑对现有监管制度进行盘整,使影子银行活动更加有效地与银行信贷业务形成互补,实现”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三项任务.

影子银行、信用中介、脱媒性、期限错配、金融抑制、资产管理

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重点委托课题”完善金融风险法律防控体制机制问题研究”CLS”2016”ZDWT08 的研究成果,感谢夏戴乐博士在文章形成过程中的巨大贡献

2018-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2页

206-22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法学

1003-1707

11-1030/D

2018,(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