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12.021

阿特拉津在5种农业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分析

引用
农药类有机污染物在农业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研究采用批量平衡法,以阿特拉津(AT)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其在5种农业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以期为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环境风险和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AT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主要经历了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和平衡吸附3个阶段,24 h后达到平衡,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描述其动力学过程,说明AT在5种土壤上的吸附由多个过程控制,外部液膜扩散、颗粒内扩散和表面吸附等多个过程导致了其吸附动力学的复杂性.5种土壤对AT的吸附均能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较好地拟合,且Freundlich模型(平均r2=0.949)略优于Langmuir模型(平均r2=0.92).Freundlich模型中的1/n在0.581~0.799之间,均小于1,表明5种土壤对AT的吸附等温线均为非线性,属于"L型"等温吸附线.5种供试土壤对AT最大吸附量分别为砖红壤9.506 mg·kg-1、水稻土5.577 mg·kg-1、燥红土0.859 mg·kg-1、潮土15.898 mg·kg-1和红壤5.120 mg·kg-1.AT在土壤中的吸附反应的△G<0, △F>0,表明AT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且属于吸热反应.AT在砖红壤、燥红土和红壤上的吸附机理可能是氢键和离子交换作用;在水稻土上的吸附机理可能是氢键和偶极间力作用;在潮土上的吸附机理可能为氢键作用.5种供试土壤对AT的解吸表现出一定的负滞后效应,其滞后效应大小顺序为:潮土(H=2.138)>红壤(H=1.776)>燥红土(H=1.704)>砖红壤(H=1.378)>水稻土(H=1.009).

阿特拉津、土壤、吸附、解吸、滞后效应

24

X131.3(环境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67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467008;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123;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3hckled-1;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ZXBJH-XK004,ZXBJH-XK005,MWECSP-RT08

2016-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056-206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生态环境学报

1674-5906

44-1661/X

24

2015,24(1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